圖:新港城報社負責人蘇生指,自有了智能手機後生意已大不如前,報刊收益只剩以往的三成左右。

2024年大家最常提起的詞語,「執笠」應該都會榜上有名,不少商店和行業都大嘆生意難做。曾幾何時,報紙檔在商場中特別貴租,因為每日都有穩定收入,不過時移世易,報紙檔有如夕陽商舖之餘,連便利店售買的報紙雜誌都買少見少。《馬聞》今次就走訪馬鞍山的主要商場,看看馬友何處能買報紙,和聽聽檔主心聲。

區內的主要公屋和居屋屋苑有利安邨、恒安邨、耀安邨、頌安邨、欣安邨、富安花園、錦泰苑和錦英苑,其中,利安和恒安的街市內有連鎖經營的報紙檔,同時會兼賣飲品和玩具,其餘屋邨只有便利店售賣報刊。

_27-3-2025_13273
圖:以特許經營模式營運的7-11,有分店只用一個不足半米高的報紙架賣報紙。

7-11雜誌架 悄悄消失
  
至於較新落成的烏溪沙站商場迎海薈,馬鐵站和商場都只有便利店(烏溪沙站街市有報紙檔),情況在馬鞍山中心亦然,不過新港城5期商場(MOSTown)及街市都有報紙檔,兩者除了書報和飲品外,亦會兼賣玩具,前者甚至有蛋賣。在錦英苑附近的富寶花園除了便利店外,也有士多和報紙檔,但售賣的報刊不多,而MOSTown隔離的富輝花園,商場唯一一間報紙檔同樣會兼賣雜貨及蛋。
  
便利店方面,OK和特許經營為主的7-11都有明顯分別,前者每間分店的報紙雜誌較齊全,後者去年入秋後店內雜誌架已消失,不再售賣雜誌,報紙亦近乎聊勝於無,例如雅濤居和新港城其中一間分店只有一個約半米高的報紙架,擺放不足20份報紙供選購,馬鞍山廣場兩家分店的報紙雜誌數量和總類就明顯較多。
  
對於報紙檔面臨的困境,《馬聞》訪問了不同的檔主和業內士人。恒安邨的恒昌文具,負責人張先生指自己和4樓的志記都在8、9年前開始停賣報刊,因為受到免費報紙和智能電話的衝擊,便利店又不時有優惠,報紙的客路只餘長者,利潤愈來愈低就索性停賣。

_27-3-2025_132721
圖:OK的報刊貨源,相對較齊全。

恒昌無報紙 招牌照舊
  
恒昌的招牌現時仍寫有「文具玩具報紙雜誌」,他解釋稱,招牌是十多年前領展要求更新的,當時仍有賣報刊,後來領展亦曾提過要改招牌,但又涉及租約和商業登記等問題,「我哋冇理,佢哋都算數,唔做都照寫,都易話為」。張先生又憶述九十年代最好景時,單靠每朝到邨口開走鬼檔賣報紙都夠交租,但食環和房署不斷驅趕,上樓派報又因為每座都有保安和電閘,生意已不斷減少。
  
至於仍在新港城開業的蘇先生就指,以前日賣千份報紙,現時不足三成,報刊以往佔舖頭生意額六、七成,「壹仔東仔忽周便利好賣紙,而家都冇啦」,現時只有約三成左右,當中部份人是因為馬經而買報紙,遇上馬季收爐的日子,報刊銷路更差。他指便利店的出現不算大衝擊,智能手機面世才是致命一擊,「個個都睇手機」,就算仍會有人買份報紙去食早餐,但為數不多,且以長者為主。
  
報紙檔內林林種種的貨品,如玩具、零食,甚至雞蛋等,都是在智能手機興起這十多年來開始兼賣,算是勉強開源。他補充指,以往煙仔也是主要收入來源,但加煙稅後生意也明顯減少。早前大熱天時,飲品成為報紙檔最好賣的貨品,佔生意額三、四成。

27-3-2025_132748_

新港城檔主 睇多兩年
  
六十多歲的蘇先生在新港城開檔廿多年,坦言「一直做開冇細藝咪繼續做囉」,收入其實很微薄,觀望多一兩年,「交唔起租咪算囉」。
  
有熟悉報刊發行的業界人士稱,以往每間報紙檔和發行商的協議或條款都不同,例如回紙太多會有差價、想要暢銷報紙就要「硬食」冷門貨,甚至不准回紙等,種種不公平條款都等於向報販打荷包。她續指,報紙檔「難做都講咗十幾年,呢幾年係突變,《蘋果》每日佔幾千蚊生意,(壹傳媒停業)好似幫佢放血」。
  
報紙檔愈來愈少,對報刊業的影響都甚大,因為銷售渠道收窄,銷售通路變得更窄,去年10月終止實體印刷的《GameWeekly》就在聲明中指,「近年實體雜誌面臨諸多挑戰:報攤經營時間縮短、便利店縮減雜誌架、印刷成本不斷上升」。業界人士解釋,以往便利店「搶住要(報紙)」,因為報刊所帶來的生意不止於這幾元,「而是一份報紙一包煙一枝可樂」,可帶來數十甚至過百元生意。然而時至今日,報刊已無法為便利店帶來更多生意,又要日日花精力回紙計數,久而久之就索性不賣報刊。
  
當報紙檔接連結業,便利店又不願賣報紙,或者要收上架費,報刊銷售渠道日漸減少,紙媒又不斷萎縮愈來愈少貨賣,市區的報紙檔都寧願做少幾個鐘,讓出舖面貼海報賺廣告費。面對現時報刊界和報紙檔的困境,她形容「係環環緊扣,馬鞍山只係一個縮影」。

撰文 // 謝頌昕
攝影 // 謝頌昕

社區報《馬聞》團隊是由一群關心馬鞍山的馬鞍山居民自發組成。

(本網歡迎各界投稿,文章內容為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