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營醫療加價 140萬人合資格申減免 社工工會憂無法處理

【獨媒報導】政府在醫療「改革」中提出多項公營服務加價,並稱將擴大「安全網」,包括放寬病人費用減制機制,為重病病人「封頂」1萬元收費。不過目前處理減免機制的醫務社工全港只得約800人,病人隨時遇到「樽頸」。曾任醫務社工的社署社工總工會主席梁建雄今早在電台表示,若以現有資源處理新增逾百萬潛在申請者,「一定應付唔到,呢個係常識」。
雖然醫管局表示日後希望透過手機應用程式HA GO簡化申請程序,但梁建雄指HA GO只是工具,充其量只能改變資料回流至醫務社工的方法,無助解決人力問題。他指申請人數將由30多萬人增至140萬,如果「守閘」人數不變「根本守唔住」。
過往費時學財務知識 建議第一層由非社工處理
醫務社工目前處理審批時,需要求病人財務資料,例如銀行月結單、保險單據、電子錢包等,再計算資產入息是否乎合要求。若申請人在經濟審查不過關,可以再申請要求審查有沒有「社會因素」,例如家庭問題,「屋企人搵到錢但唔關佢事」,該部分由社工評估,再決定是否批出減免費用。
他表示社工不是財務專家,社工每年要上堂學習相關知識,例如保險、強積金是否屬於資產入息,以及基金類型等知識。近兩年醫務社工在處理減免申請進一步出現困難,因為愈來愈多網上平台和虛擬銀行,並沒有紙本單據。他稱「最贊成唔使淨係社工批」,指現時醫務社工只得約800人,即使連同社署社工亦只得2,000多人,不可能負擔140萬宗個案。
他建議當局設立兩層機制,由非社工人員處理經濟審查。若個案無法通過經濟審查,才交由社工跟進,由社工面見和評估,再決定個案是否涉及「社會因素」。他估計若分成兩級制,由醫務社工處理的個案,可以減至約60萬宗。
質疑日後是否可以隨意批盡18個月
醫管局其中一個說法,是稱批出的減免時段由以往12個月放寛至18個月,「減輕」社工處理個案的工作量。梁建雄質疑除非是長者,或固定一年內頻繁求醫的病人可以獲批12個月外,一般病人通常通常只獲批3至6個月。「日後係咪隨意可以批18個月」減少病人「回頭」申請?梁建雄明言「我唔知」。
他又不同意醫管局指140萬名合資格市民不會「同一時間申請」,指昨日上班已收到同事反映有市民致電詢問。他形容正如政府派消費券,「第一時間拎咗先」是人之常情。如屬需長期覆診的病人更加「一定會早嚟拎」,意味市民很大機會在實施初期「洶湧而來」。
財赤削支 「唔減人已經算好」
他表示工會已向社署反映情況,以現有資源「一定應付唔到,呢個係常識」,以往當醫務社工反映太多個案時,醫管局會以短期合約方式聘請文員,協助收集資料或「追文件」。不過另一方面,社署在今個財政年度的人手需減少2%,梁建雄表示「唔好講加人,唔減人已經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