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團揭70零售商仍售可分解塑膠、批禁令形同虛設 環保署:講解後已停售

【獨媒報導】首階段「走塑」法例實施一年,環保團體綠惜地球發現,逾70間零售商仍售賣法例禁止的「氧化式可分解塑膠產品」,但環保署未有執法。綠惜地球助理環境事務經理陳永傑批評,政府對公眾及商戶欠足夠教育及指引,令坊間對「氧化式可分解塑膠屬違法產品」沒有足夠認知,令禁令形同虛設。環保署回覆查詢時指,相關個案由於業務處所不知悉有關產品的成分,經人員講解後,有關業務處所已停止銷售有關產品,因此未有就有關個案作出檢控。
首階段管制即棄膠餐具和其他塑膠產品已在去年4月22日實施,法例列明將「氧化式可分解塑膠產品」列作違法產品,禁止在本港生產、供應及銷售等。「氧化式可分解塑膠製」定義為屬塑膠製,及有關塑膠加入添加劑,該添加劑經氧化會導致該塑膠碎片化而成為微碎片,或導致該塑膠化學分解。
綠惜地球助理環境事務經理陳永傑
70間零售商及網店報導前仍有出售 包括HKTVmall、AEON
綠惜地球在2024年4月至2025年3月展開巡查,發現至少70間零售商、網店及網購平台,包括HKTVmall、AEON超級市場、實惠、淘多多及淘寶等仍有出售「氧化式可分解塑膠產品」,包括垃圾袋、保鮮袋及密實袋等,並標榜為「全降解」及「可降解」等。
陳永傑指出,當中大部分產品明示添加劑成份,僅少量稱其為「氧化式可降解」,大部分商家更標榜該類產品環保、使用綠色包裝設計,甚至標明塑膠袋可在18個月內分解。
HKTVmall回覆查詢時稱已即時下架,並進行詳細調查,包括要求商戶提供產品材質證明,如發現任何違規個案,將對商戶罰款及警告。AEON永旺(香港)百貨回覆時同稱,已第一時間下架,並指已加強內部培訓及審查流程,以更準確識別產品屬性。
「截塑」網頁截圖
批環保署網站資訊含糊不清 難憑膠袋相作辨認
此外,環保署設立網站「截塑」宣傳即棄塑膠禁令,綠惜地球指網站批評,網站中「氧化式可降解塑膠」的資訊含糊不清。
陳永傑指出,「截塑」網站在相關辨認資訊的說明欄,僅展示三張細小、缺乏清晰標示的「膠袋相」。他質疑,市民及商戶在查看後,難以單憑該些「膠袋相」作辨認,例如「可堆肥」是否即「氧化式可降解」,網站亦未有列明「氧化式可分解塑膠」可從含有P-Life、EPI、D2W或TDPA等添加劑作識別。
綠惜地球亦引用《公開資料守則》,向環保署查詢 2024年4月至2025年2月,對受管制塑膠的執法行動。署方回覆稱,對即棄塑膠餐具有206宗勸喻、16宗檢控及32,000罰款額,但就「氧化式可降解塑膠」則沒有任何勸籲、檢控及罰款行動。
署方稱接獲4宗相關投訴 經講解後已停止銷售
環保署又表示,自法例實施已巡視約2萬個零售點,涉及銷售「氧化式可分解塑膠」產品的投訴個案有4宗。署方指出,該些個案主要由於業務處所不知悉有關產品的成分,經環保署人員講解後,有關業務處所已停止銷售有關產品,因此環保署未有就有關個案作出檢控。
署方又表示,在接獲媒體查詢後巡查了12個相關零售點,只發現一個零售點涉及售賣一種「氧化式可分解塑膠」產品。署方已向相關公司提供資訊,協助避免購入「氧化式可分解塑膠」產品,該零售點亦已將該產品下架。
對於如何分辨氧化式可分解塑膠,環保署則指相關方法載於「截塑」網站「常見問題」頁面中的最後一題,業界和公眾如有任何疑問,歡迎向署方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