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媒報導】今日是世界地球日,香港大學及長春社公布全港首個「香港森林碳存量估算研究」,團隊過去3年收集2萬棵香港樹木數據,記錄不同種類樹林量度及樹木大小,估算樹木地上生物量(AGB)及碳存量,並將成果集結成《城市生物多樣性和碳儲存—香港原生樹種的應用》一書。今次研究發現,香港森林碳儲存潛力龐大,特別是原始風水林及植林的地上生物量每公頃儲存逾340噸,兩者碳存量亦每公頃逾160噸。

長春社保育經理吳英嬋表示,植林及風水林表現較突出,相比全球各國森林不算差,但在於以森林功能方面,早期植林以同一批樹木種植,相比風水林森林結構較為單一,生物多樣性較低。


長春社保育經理吳英嬋

團隊3年間完成90個森林調查 收集2萬棵樹資料

政府2021年公布《香港氣候行動藍圖》,致力爭取2050年香港實現碳中和,包括推動綠色建築、綠色交通運輸等。長春社表示,在大自然中森林樹木本身是一個儲存及吸收碳的地方,惟政府缺乏相關的資料,亦甚少提及森林移除二氧化碳的角色和潛能,並且香港植被覆蓋率約有七成,認為植被在碳匯具有巨大潛力,不會影響其他土地用途。

有見及此,長春社與香港大學生物科學學院由 2021 年9月起,聯合執行「香港森林碳匯估算計劃」。團隊三年期間完成90個森林樣地調查,每個樣地尺寸為20x20米,運用人手野外測量及遙距感應技術,收集了近2萬棵樹木資料,林地類型包括風水林、次生林、植林、修復林及高灌木林,記錄樹木的樹種、樹高、胸徑及木材密度,估算全香港森林及不同種類的森林碳儲存能力。

風水林森林功能較植林高 長春社:結構複雜容許多種生物

研究量度五種植被地上生物量(AGB),發現香港森林碳儲存潛力龐大,其中原始風水林每公頃儲存346.85噸地上生物量,次生林每公頃儲存164噸,而人工的植林則達354.22噸。研究亦顯示,風水林及次生林中最大1%樹木,各佔地表以上生物量的 52%和36%,突顯大樹與小樹相比更具碳封存潛力。至於平均碳存量,風水林及植林平均碳存量每公頃逾160噸,次生林及修復林則分別每公頃77.24噸及36.73噸。

長春社保育經理吳英嬋表示,研究中植林及風水林表現較突出,碳存量均超過每公頃160噸,指數字相比全球各國森林不算差,如熱帶雨林碳存量可能每公頃約200噸,「香港成熟啲嘅風水林,佢都有160噸,其實都唔算差」。她表示,以森林功能來說,早期植林以同一批樹木種植,地面植被矮點約1米,以及10至15米的樹冠層,整個森林結構較為單一,生物多樣性相對較低,由於種植密度高令碳存量表現好,惟森林功能上有改善空間,而風水林森林結構方面相對複雜,所以一般生物多樣性較高。

100種本地樹集成書作參考 團隊盼用於新發展區

團隊將研究成果結集成《城市生物多樣性和碳儲存—香港原生樹種的應用》一書,並在今年5月中正式出版。書本提供100種香港原生樹木的資料作參考,包括樹種基本資料、圖文並茂辨認特徵、生長環境、生態價值、巿場供應情況,以及五角形圖示表達實際應用考慮因素,即觀賞性、管理、存碳、栽培及生態功能。團隊指,數據有助整合碳儲存及提升城市生物多樣性等元素,有利改善城市林務設計,更可用於新發展區,例如北部都會區。

吳英嬋表示,書本主要帶出城市生物多樣性及碳儲存,指在揀選樹種種植需要該兩方面資料,可作為參考及應用;並盡量將複雜資料簡化,希望讀者看得明白及願意使用,及刻意多寫樹型、高度及粗度,對於市區種植有相當影響,如部份地方難以種植樹冠大的樹木,另加入生態價值展示有利那一種生物。

她提到常用於市區綠化的樹種,指不要因量多而「換吓樹種」,指秋楓是很好的樹種,能適應市區及生長情況良好,存碳能力及生態功能亦高,並指殼斗科樹木存碳力非常高,樹型高大木質優良,同樣適用種植於市區。

利用遙距感應技術 製作全港首個「森林碳匯地圖」

此外,團隊在收集樹木數據的時候,除了傳統人手方式野外測量外,使用兩種遙距感應技術,並製作全港首個「森林碳匯地圖」,地圖綠色愈深地方碳存量越高,反之愈淺色地方愈低。他們亦結合土拓署及發展局在2020年航空掃描及Sentinel-2光學衛星數據,將現場獲得數據透過深度學習訓練模型,估算全港地上生物量製成地圖;另運用測距範圍120米的手持式移動光探測和測距(LiDAR)設備對森林採樣點進行掃描,重建地理座標參考的立體雲點(point clouds),用於測量樹木屬性及森林結構。

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