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稱無意調整機場離境稅加幅 姚柏良質疑欠缺科學化分析

【獨媒報導】《財政預算案》提出飛機乘客離境稅由120元上調至200元,今年10月1日生效。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向立法會提交文件回應,重申現時增幅合理,無意作出調整,亦不會分階段或延期增加離境稅。旅遊界立法會議員姚柏良質疑,政府未有提供客觀數據分析,加稅欠缺科學化分析,當局只重覆在法案委員會上論點,認為理據薄弱,忽視加機場稅費對旅客及經濟影響評估的客觀分析,並引用國際機場協會數據,指機場稅費增加10%會導致0.9%的旅客流失,按香港國際機場的客運量估算,約300萬名旅客或受影響。
財庫局列六點考慮因素 稱上一次調整已是22年前
今年《財政預算案》宣布,離境稅現時由每位乘客120元增加至200元,預計每年可為庫房帶來16億元收入。有議員早前在法案委員會提出質疑,認為今次加幅過高,當局昨日向立法會提交回應,提出六點考慮因素。
財庫局強調,政府在決定增加離境稅的時候,已在增加收入和減低對乘客的影響之間作出平衡。局方稱對上一次調高離境所以是2003年,當時每名乘客80元增至120元,今次調整已在22年後,期間累計通脹約為64%,加幅亦與此相若,重申這是政府解決財赤及增加收入的措施之一。
當局又認為,增幅對飛機乘客的整體出行開支影響十分輕微,並引用旅發局去年訪港旅客分析報告,指短途市場即不包括中國內地,和長途市場的旅客在港人均消費,不包括機票分別約為6,200元、7500元,在未計及機票的開支下,建議的80元增幅分別只佔旅客整體出行開支的1.3%和1.1%;該增幅亦對香港市民包括廉航乘客出外旅遊的整體開支,只佔小部份。
資料圖片
財庫局:不會令旅客有很大誘因改用其他機場出行
除此之外,財庫局指機管局自2016年8月1日起徵收機場建設費,用作三跑道系統財務安排的一部份,每名離境旅客費用為90元至180元不等。局方表示,自己管局開始徵收機場建設費後,香港國際機場的客運量在2017年和2018年分別按年上升3.3%、2.5%,至於2019年至2022年期間的旅客人數下跌,則主要與社會事件及疫情有關。
財庫局提到,《飛機乘客離境稅條例》已豁免直接過境乘客、轉機過境乘客和同一天內乘搭飛機抵港和離港乘客繳交離境稅,因此不會影響該些乘客。
此外,局方稱旅客選擇使用某一個機場出行的時候,除了考慮機票價格,亦會考慮其航空網絡、航班班次、海陸交通連接、機場設施、機場周邊配套及出行效率等多項因素。當局認為就航空網絡而言,香港國際機場連接全球約90個國際客運行點,聯繫數量領先鄰近機場,今次的建議加幅,應不會令旅客有很大誘因改用其他機場出行。
資料圖片
政府稱只影響飛機乘客 較提高薪俸稅等易接受
港府現時面對千億財赤,財庫局強調,調整離境稅只會影響飛機乘客,相對透過提高薪俸稅、利得稅及差餉等影響一般市民和企業以增加政府收入的措施較易接受。
在回應中,當局主動提及指有意見認為降低離境稅的增幅、分階段或延期增加離境稅;或根據機票等級、飛行距離或航空公司的種類作調整,但就再三重申,現時增幅合理,因此無意作出調整,亦不會分階段或延期增加離境稅,現時向每名乘客收取或一離境稅的做法簡單易明,不打算改變相關制度。
至於會否在財政狀況改善後重新檢討離境稅稅率,或在相關法案中加入「日落條款」。財庫局表示,會繼續按照現有機制,在每年制定《財政預算案》時因應最新的經濟、社會、稅制競爭力及財政狀況等因素,制定合適的公共財政措施。
姚柏良(資料圖片)
質疑忽視對旅客及經濟影響評估客觀分析
作為業界代表,姚柏良回應時稱,理解特區政府致力開源改善財赤,但對於未有回應其及業界提出的關注,並對當局拒絕再考慮檢討加稅方案的訴求感到失望。
不過,姚柏良認為政府未有提供客觀數據分析,加稅欠缺科學化分析。他稱局方只重覆在法案委員會上論點,認為理據薄弱,忽視加機場稅費對旅客及經濟影響評估的客觀分析,並引用國際機場協會數據,指機場稅費增加10%將導致0.9%的旅客流失,按香港國際機場的客運量估算,約300萬名旅客可能受影響。
質疑削弱本港機場競爭力 兼扼殺廉航發展空間
除此之外,姚柏良指政府以機管局收取機場建設費為例,試圖證明加稅影響有限,是不當比喻。他認為,當時旅遊業處於高峰,機場使用屬剛性需求,旅客對價格敏感度較低,近年則因新冠疫情、俄烏戰爭和地緣政治因素影響變化甚大,已不可同日而語。
姚柏良強調,機場現時的綜合總稅費已屬偏高,若落實加幅後,機場總稅費將大幅提高至355港元至425港元,價格將「領先」亞洲區內大部分機場,「如此高稅費,不單削弱機場競爭力,亦扼殺了廉航的發展空間」。
資料圖片
批客運量增長視作理所當然 姚柏良:無危機意識
除了削弱競爭力,姚柏良亦批評當局沒有危機意識,指航空業已非航空公司之間的競爭,而是樞紐之間的競爭,指環顧區內主要國際機場相比2019年的恢復率介乎92%至116%,但本港只為74%。
他表示,本港機場不單要追回疫情前水平,更要追趕三跑建成後1.2億客運量的目標,形容為長遠而艱巨的任務,但文件卻將機場客運量增長視為理所當然,質疑「無危機意識,難以令人釋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