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蚺開餐:從一場餵食風波看動物園

近日,最炙手可熱嘅動物議題,非森蚺與兔仔莫屬。事關4月25日,有市民/兔友遊覽香港海洋公園展館期間,拍攝到一條森蚺正在吞食一隻兔仔。
有關注兔仔的動物組織隨即去信園方,質疑被吞兔仔是否為活體、牠生前有否受到虐待,並要求園方更改餵食時間,以免引起公眾不安。
網上議論紛紛,我略略節錄部分留言,內容如下:
*「不如叫條蛇改食齋?」
*「動保L食飽冇__痾!」
*「蛇天生惡,唔應該展示,兔仔可愛咪偏心囉!」
*「反對圈養?自己唔係圈養緊貓狗咩?」
*「動物團體食唔食素先?」
*「澳洲袋鼠畀人射殺,你哋有冇出聲?」
總而言之,唔少市民批評動物團體無理煽情,指責動保人士無事生非,當中好些兔友與蛇友互相指責,爭論不休。
若果你係帶住情緒、冇理據上嚟留言嘅話,建議你唔好太費神、浪費時間。不如試下由問題根源出發,思考一下背後嘅制度與倫理問題。
我亦想分享自己嘅睇法,期望大家可以諗得更深入、更廣闊。
香港海洋公園展示森蚺,係真正嘅保育同教育嗎?
森蚺屬於無危物種(而物種是否瀕危,與圈養是否合理其實無直接關係)。2011年,香港海洋公園由日本引入一條雌性森蚺,同年7月誕下33條幼蛇,當中31條在年內死亡。報道指死亡原因為「蛇麻病毒」感染(有可能係園區出現跨物種感染)。而呢種病毒,在野外森蚺身上幾乎從未見過,死亡率極高。
森蚺雖屬爬蟲類,但絕大部分時間棲身水中,生活極為隱蔽、低調。在人工環境下,活動空間受限,長期被玻璃展示、被打擾、被餵食,完全喪失牠原本天性。動物之所以為動物,必須生活在符合牠天性的環境中。圈養破壞咗呢種本質——動物進入海洋公園後,牠就唔再係動物,而係一件「展品」。
所以,有唔少市民同動物團體仍然認為,海洋公園從事保育與教育,呢個觀念其實係一個普遍且嚴重嘅誤解,因為園內動物物種繁多,case by case 有機會再同大家講解。
道德直覺與爭議的根本
科學上,森蚺下顎結構的確係為吞食大型獵物(如兔仔、老鼠、魚類)而設,係佢哋嘅天性。所謂「弱肉強食」,人類與動物之間的關係,唔止於此,更牽涉道德與倫理責任。
舉個例子:愈與我親近的動物,我們會特別關注,我們不會吃狗吃貓、更不忍心看到貓狗被丟進展館裏餵蛇,這就是純粹道德直覺。這種「道德直覺」無絕對標準,會隨文化、時代、經驗而變。但正因為如此,我哋更應該嘗試理解動物團體出發點——唔好讓動物本身的感受,消失喺爭議與情緒中。
如果你睇到這裏,我希望大家再想一想,如果沒有動物園、沒有海洋公園的存在,我們還有以上的爭論嗎?重點從來不是森蚺、不是兔仔、不是貓狗……而是我們應唔應該繼續支持動物園?
文: Roni Wong
Source 資料來源:
動物團體「兔盧」聲明
2011年海洋公園31條森蚺幼體死亡
海洋公園最新回應
5月即將迎來全球「Empty the Tanks」反圈養鯨豚/動物日。不論你選擇以乜形式參與,希望大家一齊用唔同方式,替動物發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