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少量劇透

《虎毒不》,按網台「喜歡電影的人都有病」的說法,是從第一分鐘開始,就係絕望。整齣戲,相當沉鬱,張力來自阿貞(新手媽媽、主角)與普世「完美母親」標準的拉扯。阿貞身處的語境脈絡使她相信每個人每一句說話(「我小朋友又點點點」「一定係你懷孕時飲過咖啡奶茶」),都係在她漸漸衰弱的精神狀態上逐步加上砝碼,令她與「完美母親」之間的連線越拉越緊,最後斷線,結局自殺殺女。

世上就係沒有普世不變的完美

「喜歡電影的人都有病」建議應該設立牌照制度——只有合資格的人才可生兒育女。問題一大串:誰可以為「完美母/父親、家長」落下普世定義?這個定義何時、在甚麼環境下檢討、重定?這是否會做成只有某階級的人才可生產嬰兒?況且,人生路漫漫長,每人主體都是流動不穩定的—今日他情緒穩定、經濟可以;後天破產精神崩潰,那頒他牌照又有何意義?最終是否建造龐大社會監察機器?我們要放下建立唯一永恆標準的堅持,不應神聖化某一觀點。世間最美好並非萬人一面,而是在合法的情況下容許犯錯,做就突破、創新的人格、主體。

對「完美母(父)親、家長」的沉迷及執著自然做就「不可犯(任可微小)錯誤」的壓力。一個人的成長無take two,「完美」家長唯有不斷搜集資料,不停因「為孩子好」做決定(阿貞說:「想俾最好嘅嘢佢」),結果就係不知不覺忘記了尊重孩子的自主。況且,世間不停更新,人更是日日轉變,唯一真理就是無常,適合這小孩的養育方法根本未必適合那細路。

學習敏感,終身練習

電影中,阿貞超級執著——譬如,丈夫阿偉說,他「幫」阿貞照顧(「湊」)女兒(晴晴)。阿貞立即著火——她的意思是:為何她是主力?為什麼丈夫/爸爸只是輔助?有人說:「哎呀。無心一句。不用上心。何必緊張?」然而,「說笑」「講錯嘢」,就係漏出抑壓在真實界的禁忌,就係透視潛藏最終想法的匙孔。一字一句的威力不可小覷——你明明是女兒身,媽媽由小到大日日叫你「阿仔」,有否問題?《江湖告急》不是說明了「江湖姦殺令」、「江湖追殺令」一字之差的嚴重性嗎?

有否想像過阿偉醒來,發覺家散人亡時的感覺?他明顯不夠敏感sensitive,不明暸妻子已逐漸崩潰,但不敏感是原罪嗎?高敏感勁自覺人士就係高人一等?不敏感不是罪只是差劣,可以改善可以訓練。蘇珊桑塔Susan Sontag說過:在(最)雄風的男子裡有陰柔,在(最)女性化的女子中有雄風。她不是指陰柔男子雄壯女子最吸引,而是認為每個人都有藉心中他者感應他人的能力。這種敏感先從自覺開始—健身時對自己身體的感覺須敏銳才不受傷才有效;由此出發,放下自我,墮肢體黜聰明,就可感覺他人感受。說回阿偉,他全不敏感嗎?不是。他找到新工,不是邀阿貞去沙灘,劃個大餅嗎?敏感當然也是看狀態,阿偉辛勞工作,疲勞不堪,不夠敏感,值得原諒。同樣,阿貞為了找工作,企圖重建獨立女性身份,壓力也大,她同樣也是對阿偉的努力(會買甜品回家,半夜開車買奶粉),不夠體諒。

「我」就係眾他者凝視的習作

而電影中阿貞及女兒晴晴的關係,就係對他者敏感(甚至係連成一體)的最佳例子。媽媽總是孩子的最重要他者(M/Other,初戀對象);反過來,孩子從媽媽身體滑出,又何嘗不是母親最緊密他者?在未經歷閹割之前,孩子媽媽根本兩為一體,阿貞擁著自殺的不是另一生命,是自己又愛又恨的自身延續。

浪漫沙灘行之後,阿貞抱女自殺。原因?不就是怕有希望後極度失望的痛苦?情況猶如王家衞式的因怕被拒絕所以先自絕於他人一樣。這種害怕失敗所以不敢努力的脆弱,源自社會超個人化的現象。我從他者目光認識自己,所以當我說話沒人回應我失落,當我付出沒人覺得重要我自覺儍仔。阿貞付出,連女兒都沒回應(不增重不睡覺),其他人(大嫂、奶奶、老爺)都不欣賞不協助只有埋怨,自己母親沒空照顧她,連唯一了解安慰她的芬姨也即將離去,至那時,死局已成。所以,陪伴非常重要;(阿偉拒絕陪阿貞、女兒去健康院,阿貞不滿)陪伴不是說有沒有用,是尊重及分享,是承認對方主體的動作。

不應該無償做家務、照顧小朋友

另一個相當值得反思的電影主線是家務的經濟價值。阿貞之所以需要工作,原因之一就是要經濟獨立;背後的理由就係自己做家務在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中不算是工作。當離婚時,香港法庭認定家務的經濟貢獻,但自己做家務卻始終不能有工資有公積金。在上世紀50、60年代的中國內地,勞動成為新道德,女性走出家庭,參與生產,是解放象徵。與此同時,家務亦被視爲勞動一種。為了促進生產,工人家屬組織社區托兒所。(楊之華,「勤儉建國,勤儉持家 為社會主義建設貢獻更大的力量」(在全國職工家屬代表會議上的報告摘要),《人民日報》,1957年 6月5日,版3。)無庸否認,當時內地社會仍認定女性須負責家務;可是,社區托兒服務的開展,在非市場經濟下,就係將部分家務從家庭/私人領域釋放,成為國家/公眾重點活動的一項試驗。換言之,家務(照顧小朋友)不再隸屬於家,是國家認可人民勞動的延伸;整個思路就係企圖重新定義家庭、家務。可惜,在當下高速市場經濟發展下,家務又還原成為(特別是基層)婦女的份內義務。

又是理性的說,《虎毒不》出現得相當合時——去年,《破.地獄》、《爸爸》兩電影描述父權的隕落,此電影則質疑母職的偉大、生育。然而,不斷的解構當刻價值觀後,下一步如何走呢?當下家庭表面風光敗絮其中,所以,社會應該如何發展、轉變?難道要解散家庭,取消私人 / 私人二分世界觀,還是索性將生育育兒外判並專業化?

PS. 阿貞的老闆在辭退她時,說原因是,她有人養,另一同事要養人;又,其他舖頭在詢問阿貞能否加班、開夜時,問她是否已婚、是否需要湊小朋友——明顯,兩事例均違反《家庭崗位歧視條例》。其實,促進生育,建構一個家庭友善的文化、工作環境比派錢更重要的——我在澳洲工作時,是和同學主動邀請單親同學帶小朋友一起上課的。既省錢、小朋友又了解母親讀書環境,何樂不為?

(本網歡迎各界投稿,文章內容為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