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媒報導)私營醫療「通脹」嚴重,收費的透明度卻低,作為「醫改」一部分,醫務及衞生局昨提出3個立法建議,包括要求私營醫療機構公布價目資料、規定私家醫院提供服務費用預算,以及規定私家醫院呈報及公布過往費用及收費的統計數據。當局初步建議違反規定的罰則不會引致監禁,只會罰款,如違規後未有改善者,可以進一步罰款。

3個立法建議「辣度」各有不同,醫衞局在文件表示將於今年6月起陸續會見醫療衞生界、保險界、病人組織及學術機構持份者,明年將向立法會提交規例草案。

3個立法建議,首兩項都針對規管私院收費,「最辣」一項是要求私家醫院必須清楚按官方指定格式提交收費表,列明「基本服務項目」以及院方最常進行的「指明治療及程序」,收費表應盡量採用固定價格表述,例如「門診每次300元」,或提供價格範圍,例如「300至500元」。如果私院因應不同病房級別而調整其他收費,收費表必須清楚交代所有病房級別的收費差異及理據,當局認為有助病人決定留院前應選擇何種病房。

DSC_8720

超預算兩成須向病人「解釋」

至於另一項建議,是私家醫院須向在病人提供服務費用預算,表格內容須包括主診醫生姓名、初步診斷、須接受的治療、預計住院時間和病房級別,並且列出預算醫院費、醫生費、藥物、植入物和消耗品費用,並提供價格範圍,例如「45,000至60,000元」。

預算醫生費應由醫生填寫,並須簽署確認向病人和家屬解釋醫生費。不過當局指明,服務費用預算並非具約束力報價,最終收費仍要因臨床情況變化而調整,若最終收費超出預算,例如達20%或更多,私院須向病人和家屬提供書面解釋。

建議違例不會招致監禁

最後一項建議是規定私家醫院呈報及公布過往費用及收費的統計數據,並建議政府參考國際經驗,設立專題網站,呈現過往費用及收費的統計數據,方便消費者比較不同私家醫院之間的收費。

至於3項立法建議,若然違反有何罰則?當局在文件表示,初步建議可循簡易程序定罪下罰款,不會引致監禁,如果罪行持續,例如違規後持續未有改善,則可在罪行持續期間進一步罰款。

引消委會研究報告

當局同時建議3項「完善」醫療 體系的措施,其中一項是公布臨床指引與質素及效益基準,例如參考海外地區的經驗,在專題網站公布質素及效益基準,例如外科手術術後死亡率、再入院率、重做手術率,當局指有助醫療服務提供者進行臨床審核,對臨床服務的結構、過程和結果是否達標作出更有效評估。

醫衞局又在文件表示消委會今年3月發表研究報告,審視市民在使用私營醫療服務時遇到的疑慮和不滿。消委會當時表示,市場亦缺乏一套披露價目資料或服務預算的準則,於2021年至2024年間,消委會共接獲191宗有關私家醫院及日間醫療中心的投訴,涉及金額逾港幣720萬元,當中涉及收費爭議的投訴店45%,研究報告有5項改善建議,包括要求私院向病人提供書面服務費用預算,列明主要項目的明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