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錄181宗山泥傾瀉報告 土力工程處將編製「天然山坡目錄」

【獨媒報導】土力工程處去年接獲181宗山泥傾瀉事故報告,當中七成影響道路、行人路、寮屋及建築物,數字與過去10年每年平均200宗相若。另外,當局已完成極端暴雨引發大型山泥傾瀉事故的系統性研究,土力工程處副處長岑家華表示,現時的《斜坡記錄冊》只涵蓋人工斜坡,將會編製「天然山坡目錄」,以涵蓋地理空間資訊、山泥傾瀉紀錄及山坡下的設施,預計未來一年內完成,有助分析及評估相關的天然山坡是否存有較大風險。
土力工程處下午舉行斜坡安全記者會,匯報去年山泥傾瀉的統計數字。本港2023年9月遇上極端暴雨,筲箕灣耀興道上方天然山坡曾發生嚴重山泥傾瀉,土力工程處去年就事件進行山泥傾瀉系統性研究。研究發現,耀興道山泥傾瀉涉及特殊地質結構,處方指因暴雨令天然山坡的河道、引水道載滿雨水,令雨水在溢流堰向山坡下方沖刷。
土力工程處分析指,耀興道山坡旁邊有剝蝕節理結構,屬花崗岩地質常見的剝蝕節理結構,而節理恰巧朝山坡方向,令水經過河道直接流入山坡,令山底不穩及崩塌。處方提到,耀興道的天然山坡過往沒有山泥傾瀉紀錄,在翻查過去60年的紀錄後,發現兩成事故均發生在未曾出現山泥傾瀉的天然山坡,可見風險不容忽視。
已識別另外3個與耀興道同樣地質結構天然山坡 將作進一步風險評估
土力工程處副處長岑家華表示,土力工程處已完成全港性識別,發現除了耀興道,已識別出另外3個有同樣地質結構的天然山坡,即引水道影響花崗岩而影響石坡,包括大潭郊野公園近渣甸山及紫羅蘭山一帶、畢架山近大窩坪,目前已納入長遠防止山泥傾瀉計劃,以作進一步風險評估。
土力工程處副處長 岑家華
現時的《斜坡記錄冊》只涵蓋人工斜坡,土力工程處將編製「天然山坡目錄」,涵蓋地理空間資訊、山泥傾瀉紀錄及山坡下的設施,預計未來一年內完成。土力工程處表示,目錄將有助分析及評估相關的天然山坡是否存有較大風險。岑家華估計,天然斜坡數量以十萬計,處方工作量則會增加約33%,預計山泥傾瀉支出亦由每年11億元增加到14至15億元。
三年內增「長遠防治山泥傾瀉計劃」每年工作目標
土力工程處將在3年內逐步增加「長遠防治山泥傾瀉計劃」的每年工作目標,包括天然山坡風險緩減工程目標由30幅增加至40幅、鞏固政府人造斜坡目標由150個增加至200個,及為私人的人造斜坡進行安全篩選研究的目標由100個增加至130個。
除此之外,土力工程處積極開發「智慧斜坡工程冊」,詳細記錄斜坡在建造完成後的事件,包括防治工程、維修保養檢查紀錄、山泥傾瀉紀錄等,協助揀選斜坡作鞏固工程、維修評估等。
低空經濟試點項目 實時監測斜坡工程管理
此外,土力工程處將透過兩個低空經濟「監管沙盒」試點項目,探索利用配備遙感技術裝置的自動化無人機技術,在目標地區作實時監測和收集數據的技術可行性,適用於斜坡工程管理及斜坡監察,及緊急應變。
岑家華最後重申,香港山泥傾瀉不可能是「零風險」,提醒市民在暴雨期間必須留意山泥傾瀉警告,在警告期間盡量遠離斜坡及保持警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