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媒報導】今日為「全國放魚日」,漁護署繼去年再次在大埔魚類批發市場舉辦「增殖放流」活動,投放約23,500條幼魚。環境及生態局副局長黃淑嫻提醒市民參與放生活動前應謹慎考慮,以免影響生態環境,甚至令動物承受不必要痛苦,並鼓勵市民參與及支持以科學為基礎的「增殖放流」。

邀學生同參與放流活動

國家於2015年起將6月6日訂為「全國放魚日」,通過「增殖放流」活動增加水生生物生態資源。漁護署去年已響應活動,「增殖放流」1.8萬條幼魚。今年署方再次舉辦活動,投放共約23,500條幼魚,包括紅斑(赤點石斑)、石蚌(星點笛鯛)、黑鱲(黑鯛)、黃腳鱲(黃鰭棘鯛)和沙鱲(真鯛),皆為具經濟價值的本地幼魚物種,目標為恢復提升水生生物資源,提高市民保育海洋資源和意識。

環境及生態局副局長黃淑嫻、漁護署署長黎堅明、立法會議員劉國勳、張宇人、何俊賢、容海恩、郭玲麗、姚柏良及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寬運法師均有出席活動。漁護署安排現場約60名嘉賓及約30名學生組成四條人鏈,將在場約2,000條幼魚以人傳人方式,倒進紅色膠盤內,部分嘉賓就於典禮後乘船出海到東平洲海岸公園及附近水域將剩餘幼魚進行放流。

黃淑嫻:鼓勵市民參與以科學為基礎活動

環境及生態局副局長黃淑嫻表示,「增殖放流」是以科學方法將合適物種放回自然環境,讓魚類得以生長及繁𧗠,恢復及提升水生生物資源。她又提到,由於香港的宗教信仰及文化傳統,多年來都有不同的放生活動,署方一直加強公眾教育,提醒市民參與放生活動前應小心謹慎考慮,以免影響生態環境,甚至令動物承受不必要痛苦,鼓勵市民參與以科學基礎的「增殖放流」或植樹活動 。

漁農自然護理署高級漁業主任(漁業管理)李安安則指,希望透過增殖放流活動,將本地優質養魚埸孵化的幼魚帶回海岸流放,加強海洋資源養護。再者,透過近年持續舉辦有公眾參與元素的增殖放流活動,加強公眾對科學化增殖放流及海洋保育的認識,令海洋資源於未來持續發展。

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