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媒報導)康文署弘揚中華文化辦公室與教育局早前合辦「陝西秦漢文明教師考察之旅」,共有23名來自不同學校的中學中史科教師參加,考察團今日(7月9日)舉行分享會。有第二次參加考察團的老師稱參觀秦始皇陵、看到兵馬俑時感到十分震撼,與書本感受完全不同。此外,她指在自己課堂上亦加入AI元素,例如創作兵馬俑、秦始皇等主題的現代歌曲,增加學習趣味,沉浸式體驗歷史。

政府新聞處圖片
政府新聞處圖片

政府新聞處圖片
政府新聞處圖片

省文物局統籌 弘揚辦館長:高規格接待

是次考察團有23名教師參與,在上月27日至本月1日率領23名教師到陝西西安和咸陽,到訪不同博物館及進行不同種體驗活動,是弘揚辦與教育局第二次合辦的同類考察團。弘揚辦館長劉思詠指,選擇陝西為目的地是配合香港歷史博物館「天下一統——陝西秦漢文明展」。她提到秦漢兩朝在中國歷史發展有舉足輕重的意義,「今日統一嘅局面可以追溯到秦朝嘅時候,即係公元前200幾年嘅一個時間。今時今日中國嘅基本版圖都係喺嗰個時間確立嘅。」

弘揚中華文化辦公室館長劉思詠
弘揚中華文化辦公室館長劉思詠

考察團由省文物局統籌並獲高規格的安排,過程中教師能夠近距離接觸各種珍貴的國寶級文物,同時安排專業導賞員,以及有機會與博物館館長交流,劉思詠形容安排「到位」。她認為有助教師了解內地博物館,並將相關體驗帶入課堂,提升學生對於歷史學科的興趣和推動歷史教育。

政府新聞處圖片
政府新聞處圖片

政府新聞處圖片
政府新聞處圖片

政府新聞處圖片
政府新聞處圖片

教育局:財赤下仍值得支持

教育局高級課程發展主任(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朱治夫則表示,考察團為教育局近年倡導的文物教育和博物館學習,指能令文物教育變得更立體和更有深度,令學習歷史的方式更多元。考察團亦配合愛國主義教育,提升學生對於中國歷史文化的認知,「對於我哋國家嘅了解係有一種文化自信,從而能夠培養一種國民身份嘅認同,呢個係一個好自然嘅歷程嚟嘅。」

教育局高級課程發展主任(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朱治夫博士
教育局高級課程發展主任(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朱治夫博士

朱治夫指,近年政府面對財赤,多個部門需削減開支,但此類考察團十分值得撥款支持,「就我哋嘅上級其實係好支持嘅。即係覺得呢個考察團雖然喺支出上面不菲啦,但係都覺得係一個好有價值、值得支持嘅項目。」

參與教師以AI生成兵馬俑、秦始皇主題歌曲

第二次參加考察團的聖伯多祿中學中國歷史科主任梁綺琪表示,整個過程深刻,在參觀秦始皇陵時感到十分震撼,「呢一啲畀到我哋喺視覺同埋認知,甚至係情感上面嘅程度,同喺書上面睇係唔一樣嘅。」

聖伯多祿中學中國歷史科主任梁綺琪
聖伯多祿中學中國歷史科主任梁綺琪

梁綺琪又提到,文物學習能夠跨學科,兼配合教育局的「有機結合自然連繫多元策略」。她舉例指視覺藝術科及STEM科,可以3D打印技術模擬兵馬俑複製品,作為學生學習中國文化的切入點。她自己的課堂亦曾加入AI元素,包括以AI創作兵馬俑、秦始皇等主題的現代歌曲,認為能增加學習的趣味性,學生即使未能到訪當地,亦能沉浸式體驗歷史。

寧波公學中國歷史科主任趙玉駿則表示,考察團中與導賞員的互動令他深受啟發,導賞員能即席回答他秦漢時期的煮茶方式。他又指行程令他感受到教授歷史並非依書直說,而是應能夠道出感受,「讀歷史係要有一個親身嘅體驗,係要去講到個感覺出嚟。」

寧波公學中國歷史科主任趙玉駿
寧波公學中國歷史科主任趙玉駿

趙玉駿又提到,過程中感受到國家在文物保育上的成就和進步,舉例指以往受到考古技術所限,兵馬俑的色彩在出土後會瞬間氧化,惟現時出土的兵馬俑卻能保存色彩,「向同學仔講返,兵馬俑原先係咁㗎喎,你睇下幾靚,當時我哋中國人幾犀利,已經有咁高嘅藝術成就。」

他認為文物教育能夠與其他學科及範疇結合,包括與國家安全教育中的文化安全,教導學生文物傳承對國家身份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