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媒報導)今年是Hong Kong Free Press成立的第十年,HKFP總編輯Tom Grundy在一個網台節目訪問時表示,儘管敏感的議題愈來愈多,但相信沒有不能做的「local hard news(本地政經新聞)」,仍可每天報道在香港發生的事情。他又認為,雖然HKFP現正縮減規模,但相信並不會去到需要關閉的一天,並指「We are still here(我們仍在這裡)」。

有足夠儲備支持營運

Tom Grundy在民主黨前主席劉慧卿的網台節目「ChatDP with Emily Lau」表示,HKFP是雨傘運動後香港第一個以眾籌形式營運的新聞媒體,營運成本其後由捐款一直支持。雖然現時營運規模縮減,財政連續四年虧損,亦搬到面績較細的辦公室,但他表示目前尚有可持續的收入及足夠資金儲備繼續支持營運。

無標題

他又指除了削減開支外,HKFP希望在十週年之際推出會員制,吸引更多人支持HKFP的營運。每月捐贈支持HKFP的會員可以獲得會員限定的內容和預先查看報告出版等。HKFP亦會送贈會員以鹿為造形的鎖匙扣,意指HKFP不會指鹿為馬。

無標題

Tom認為HKFP現在只是縮減規模,並不會去到需要關閉的一天。他指,其中一個希望繼續留在香港的原因,是因為仍可以前往法庭、立法會,做第一身見證、與香港人說話,對此他表示感恩。

香港今非昔比 溫和議題被標籤「軟對抗」

被問到對新聞自由萎縮有何看法,Tom指相比起20年前公民社會的蓬勃,他無法否定香港的改變,香港已不是昔日那個人們認識的城市。即使過往被認為是相對「溫和」及「安全」的議題,例如環境和同志權益等議題,現在卻被視為「軟對抗」。被問到對於「軟對抗」定義的看法,他指需要權威定義,但認為是「合法但權威不喜歡的事情」(’It seems to be things that are legal that the authority still do not like’ )。

無標題

Tom指出,自國安法生效開始便希望可以把條文限制釐清,但他直言這是十分困難的,現實存在很多模糊不清的空間。因此新聞報導者需要評估風險,亦即「摸索紅線」(navigating the red line)。他指出,儘管敏感的議題愈來愈多,但他相信沒有不能做的本地政治經濟新聞(local hard news),仍可每天報道一切在香港發生的事情。他自言報道本地硬新聞時並不會自我審查(’we are not self-censoring when it comes to the local hard news’),又指「我們仍在這裡」(’We are still here’)。

相隔8年再招募實習

對於有人認為經營英文媒體相對「安全」,Tom認為,HKFP並沒有因為是英文媒體便對社會壓力而免受壓力,雖然他們經歷的可能比較輕微(lowkey version),但仍需面對騷擾威脅和政府稅務審查等壓力。

他指,今年是HKFP八年後再次招募實習生,收到40個申請,反映人們做記者的興趣不減。被問到有甚麼想跟特別是想成為記者的年輕人說,他指仍認為記者是「世上最好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