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農自然護理署將會在7月11日截止公眾諮詢活動,相關的「更新香港《生物多樣性策略及行動計劃》公眾諮詢文件」可以在連結下載,大家一定要把握機會,為香港未來十年的生物多樣性發聲。文件中最令我感慨的是以下一幅地圖,很多人看到這地圖,可能都會覺得香港的自然保育做得不懶啦,陸地生境有兩個新的保護區(紅花嶺郊野公園和塱原自然生態公園),而海洋有四個最新成立的海岸公園,一比較之下,看似海洋保育做得更多而且更大(受保護海域面積上升6087公頃),是否只有我這個熱愛海洋的朋友太過貪得無厭?對於政府的積極保護還要多多不滿呢?

同大家回一回帶,香港首批的海岸公園在1996年成立,當時沙洲及龍鼓洲海岸公園,建立的目的是因為赤鱲角機場的興建,令到中華白海豚主要生境消失,作為一個補償方案。我在2000年左右做海豚研究員的時候,仍有機會在龍鼓洲以北或機場東北海域遇上中華白海豚。最近十幾年,屯赤隧道、港珠澳大橋和人工島、第三條跑道等工程,令到整個大嶼山北的海域變得非常繁忙,而海豚出沒數字已跌至零的時候,大小磨刀海岸公園和北大嶼海岸公園的成立,是否真的可以補償填海令海豚生境消失的功能嗎?答案顯而易見!

大嶼山西南海岸公園面積其實不大,而且保護的只是很近岸的海域,和南大嶼海岸公園之間的海域仍是高速船隻或其他船隻的航道,對於海底噪音非常敏感的中華白海豚來說,簡直是一種虐待。我們都會為在高速公路旁的住宅加裝隔音屏障,但噪音在海裡的傳送能力更高更大,沒有任何有效的阻隔。中華白海豚的數量由2000年超過200多條到 2024年的34條,這個受保護海域面積增加6087公頃的意義何在呢?

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一直都積極推動香港的海洋保育,2018年出版「惜海洋續未來- 海洋優先保育地點」報告,建議政府在2020年前,增加七個海洋保護區,達到佔香港海域10%受保護的基本要求。(見附圖)

直到現在2025年,海岸公園及海岸保護區海域總面積8517公頃,其實只佔全港海洋總面積1640平方公里(164000公頃)約5.2%。而最新一份不同生物專家給政府的建議報告,更希望政府能大大提高海岸保護區域,與全球目標 “30x30” 接軌,即2030年要有佔30%海域受保護或以面積為基礎的其他有效保育措拖。以我近十年較為頻繁在香港海域潛水的經驗,香港東南面的蒲台群島,西貢東一連四個海灣包括東灣、大浪灣、鹹田灣和西灣,火石洲、沙塘口山、伙頭墳洲和橫洲等,這些海域都值得納入保護範圍。香港政府不能再以昔日,因為填海發展而消失的海域,才去將附近的海域列為保護區的補償性做法,而是積極主動去為仍未被破壞,仍有重要生態價值的海域建立海洋保護區。

分享一些我在不同海域拍下的照片。

IMG_3887
橫瀾島的紫色柳珊瑚,像海底的薰衣草園

P2210033
果洲群島的軟珊瑚

P2210402
果洲群島黃色石珊瑚和粉紅軟珊瑚聚集生長

P6200980
火石洲巨大的罕見紅章(八爪魚)

Hawkfish_P9302501
金䱵喜歡在軟珊瑚中穿梭

Frogfish_P6141041
在西貢四灣出現的躄魚,外貌顏色扮身後的海綿

請大家在7月11日前提交意見:

1. 有機構整咗個網上平台,方便大家提交意見。
2. 直接向漁護署提交:
電郵(bsap@afcd.gov.hk
郵寄(九龍長沙灣道303號長沙灣政府合署5樓漁農自然護理署生物多樣性護理科)
傳真(2314 2802)

公眾諮詢官方網頁

(本網歡迎各界投稿,文章內容為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