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媒報導)關注無家者團體「同路舍」今年年初申請向地政總署申請以短期租約形式,租用位於長沙灣深旺道與深盛路交界,即「西九四小龍」屋苑附近的一幅政府用地營運無家者宿舍。申請遭居民及建制派強烈反對,地政總署最終拒絕申請。

無家者係咪咁得人驚?

有醫生每周下班後,均會到「同路舍」的旺角宿舍或中心義診,至今七年。

「同路舍」的日間服務中心「29」,除為無家者提供膳食外,亦提供義診服務。《獨媒》記者到訪當日,約有10名街友輪候,在場的註冊護士幫忙接收報告及藥單,駐診的則是張醫生。他每次看診約15分鐘,先詢問病情,再為他們作簡單檢查,了解後會建議如何從日常生活改善痛症。如有需要,張醫生亦會開藥單,讓中心護士購買,或協助街友預約物理治療。

無標題

無標題

張醫生初時是從報章認識「同路舍」,得知組織是由一名居港外籍老師創立,當刻認為「一個外國人竟然喺香港做一啲homeless服務喺大角咀,真係冇乜理由一個外國人做緊」。張醫生了解到他們欠缺醫療支援後,於是立馬駕車到「同路舍」的日間服務中心「29」,向負責人提出義診的想法。

張醫生憶述初次踏入「29」義診時,地方是位於閣樓,只有一張梳化及一盞燈,若碰巧有街友需要洗傷口,便要攜帶醫療設備「開檔」。街友一般是因為打針的傷口發炎,亦曾有人因血管閉塞以致腳上傷口潰爛,「差唔多每次嚟都要洗成個鐘」。

七年來,他見證「同路舍」成長,由最初僅有3名社工,至現時有將近40名職員。在獲不同機構贊助下,「同路舍」能在工廈開設中心及增加醫療設備。政府發展的「醫健通」,亦有助張醫生的工作,能較易獲取街友的紀錄,及翻查街友容易忘記手術後需服用的藥物或其舊症。

七年來,張醫生認識不同背景街友,包括在港舉目無親、與家人鬧翻,以及有家不能歸等。他指義診不僅提供免費的診療及藥物援助,更重要是提供情緒支援,「最黑暗嘅時候都俾盞燈,俾隻手佢過一過難關。」

無標題
張醫生

對於社區對「同路舍」擬建宿舍反應激烈,張醫生認為公眾對無家者存有不同誤解,無家者亦不會對社區帶來滋擾,「你擘大隻眼睇吓就知道唔會,就算你落嚟深水埗都知道啦。」他指不少無家者只因家庭問題而離家出走,「真係唔能夠同屋企人一齊住,好多時佢哋都係有啲情緒(問題),機構為他們提供多一個選擇。」

無標題
資料圖片

無標題
資料圖片

對於依賴藥物或有精神問題的無家者,張醫生坦言難以幫助,有時候無家者真正的病因為「心病」,最重要的是精神支援。

「同路舍」項目總監吳兆康表示,「心的連結」對無家者而言至關重要。張醫生真誠對待街友,令不少有感不被尊重及失去尊嚴的無家者,決定嘗試踏出第一步處理身心上的健康問題。

「同路舍」項目總監吳兆康(受訪者提供)
「同路舍」項目總監吳兆康(受訪者提供)

他提到,孤獨是無家者群體的獨特性,他們不僅需要住所,亦需要長期的綜合全人發展服務,盼政府及大眾了解不能只提供碎片化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