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媒報導】一名女童於學校食用含蒟蒻成分的小杯裝果凍產品導致窒息死亡,死因庭去年向食環署食安中心建議,考慮禁止高度或寬度為45毫米以下、含有蒟蒻成分的小杯果凍產品。政府當局遂提出修訂《食物及藥物規例》,將「紅線」劃在45毫米,其他含蒟蒻成份的產品則須在包裝上標示預防哽噎的警告字句。相關修訂以「先訂立、後審議」程序交予立法會,新例將於明年4月1日實施。

在宣布修例後,不少議員和市民都反問,其他食物例如魚蛋和墨魚丸都有「哽親」風險,是否又要禁?食安中心顧問醫生張勇仁今早在電台表示,蒟蒻果凍因為吸啜增加風險,其他食物會循健康教育著手提醒市民有關風險。

食安專員曾指凡不能一口吞下均有風險

翻查立法會會議紀錄,該項蒟蒻果凍規管建議曾於今年4月一次立法會食物安全及環境衞生事務委員會上討論。當局解釋已進行為期一個月的市場調查,囊括112個蒟蒻果凍產品,僅9個樣本跌落建議禁售範圍,大部份來自台灣及日本,評估修例對業界影響輕微。有議員曾要求當局交代,該8%樣本實際佔整體銷售量多少,但當局未有交代。

在該次會議上,多名議員關注不少食物均有「哽親」風險,例如魚蛋、燒賣、小熊軟糖等,食物安全專員黃宏醫生當時曾解釋,墨魚丸、葡萄或硬糖,如果吞咽動作做得不好,例如不能一口吞下,都有哽噎風險,當局建議市民進食該些食物時避免一口吞咽,應慢慢咀嚼,並應於進食時小心,不應說話或發笑,因為同樣會有風險。他指當局今次的規管,是「多做一步」,禁止高風險產品設計。

違者罰5萬及監禁6個月

政府上周五刊憲修訂《食物及藥物規例》,禁止市場出售高度或闊度少於45毫米的杯裝蒟蒻果凍,其他容許出售和有蒟蒻成份果凍產品,則要在包裝上以中英文標示預防哽噎的警告字句,提醒市民小心進食。新規定明年4月1日起實施,違例者罪成最高罰款5萬元及監禁6個月。

食安中心顧問醫生張勇仁今早在港台節目《千禧年代》表示,中心去年12月至今年1月期間進行市場調查,收集超過100個樣本,當中約8%產品跌入今次禁售範圍,他形容「唔係好多」,亦對業界影響「唔係好大」。日後《規例》將要求在包裝上以中文和英文清楚標示「勿一口吞食,長者及兒童須在監護下食用」,若有銷售商將包裝蒟蒻果凍拆散出售,則須於每粒蒟蒻果凍上均貼上警告字句。

明年4月1日前勸籲 之後直接執法

張勇仁又解釋45毫米的標準何來。他指主要參考海外規管標準,例如澳洲及馬來西亞,部份國家的規管標準更細,當局主要考慮一口吞食引致窒息的風險。如果蒟蒻果凍是「大杯裝」,市民「唔會大口食落去」,而是用匙羹協助,哽噎的風險自然減少。

在執法層面方法,張勇仁表示《規例》在明年4月1日生效前,食環署將會加強巡查,如發現未符合法律要求,會向商舖發勸籲信;當4月1日生效後,署方將不會另行通知,直接採取執法行動。不過,他承認今次《規例》不規管境外地區購入回港,或海外網購的蒟蒻果凍,當局只會提醒市民相關風險。

大部份學校小食部已不售

在本地學校的層面,他表示已向教育局發信,要求小食部不要再出售高度或寬度為45毫米以下含蒟蒻的果凍,張表示大部份學校已無再出售。

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