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媒報導】東鐵綫古洞站項目自2023年開始主體工程,連日來本港天氣不穩,颱風韋帕和突發暴雨致發出首個十號風球和黑色暴雨警告信號。港鐵今日(30日)更新項目進度,指古洞站於今年內平頂、預計2027年竣工的目標不變,地盤沒有因惡劣天氣損毀,亦沒有人受傷。港鐵提到,項目採用超過300個預製組件,原箱型結構的支撐柱因過多而被部分拆除,裝置於月台層底穩定隧道結構,展現創新思維。

港鐵指颱風暴雨沒有令古洞站地盤損毀

北環綫項目下的東鐵綫古洞站設於上水站和落馬洲站之間、未來古洞北新發展區的市中心,是全港首個及港鐵第一個在營運中的鐵路隧道正上方興建的車站,將會是港鐵網絡中第100個車站。

近日本港受到惡劣天氣影響,颱風韋帕吹襲本港導致天文台發出今年首個十號颶風信號,昨日亦受突發暴雨影響發出今年首個黑色暴雨警告信號。港鐵今日安排傳媒到古洞站大台層拍攝,項目執行主管北環綫(第一期)羅廸高稱,颱風和暴雨未有導致古洞站地盤損毀,亦沒有任何人受傷,地盤設防洪設施,亦有人員24小時駐守監測情況。


羅廸高

羅廸高指,港鐵過去16個月日夜兼程全速推展工程,由2024年3月展開大型挖掘工程,到開始車站土木工程,至今年6月已完成建造月台層、大堂層及地面層層板,現正建造兩個車站出入口,車站結構預計2025年內平頂。隧道内的月台改造工程由2024年底開始,目前正陸續安裝自動月台幕門。項目目標於2027年竣工。

事前規劃採用預製組件 超過300個

羅廸高稱,港鐵建造古洞站面對重重挑戰,工地範圍非常有限,大部份工程均需在隧道上施工,在建造車站大型結構,包括隧道層的月台上一層的大堂、地面出入口等時,必須時刻保持隧道結構的穩定,確保東鐵綫的日常及安全運作。

港鐵採用可供製造和裝配的設計(DfMA)技術應對挑戰,在規劃及設計階段已仔細識別條件合適的工序及組件,透過「先裝後嵌」的概念,將大量車站結構組件先在工場預製,再把完成的預製組件運送到工地精密準確地裝嵌,提升工程質效、減少碳足跡和提供更安全的施工環境。羅廸高稱,使用的預製組件超過300個。

部分移除原箱型結構柱 重用於底層穩定結構

羅廸高提到,車站土木工程的第一步是建造月台結構,亦是難度最高的一步。在興建落馬洲支線時同步建造的箱形隧道結構,當年内部共有超過90條,每條柱大約3噸重柱躉,協助穩定這個深入地底約20米深的隧道結構,以及抵銷地下水浮力。

在建造月台時,港鐵團隊先要拆除其中19條,共重約60噸的柱躉,騰出空間興建月台。月台工地兩邊是東鐵綫的行車隧道,雖然車站工地與隧道已築起防火圍板,但柱躉的位置貼近,故拆除過程必須極為謹慎,每條柱躉需分3段切割及移除。

另外,考慮到拆除的柱躉重量可觀,在仍為密閉空間的月台層內,將其運輸至地面及丟棄會非常困難,工程團隊以創新思維,將這些柱躉升級重用,裝置於月台層底不同位置,利用其重量繼續用以穩定隧道結構。

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