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近30年 保護海港協會解散 慨嘆無法再以同樣方法保護海港

【獨媒報導】在1995年成立的保護海港協會宣布,獲會員一致通過,在昨日午夜已停止運作。協會今早(8月1日)舉行最後記招交代停運事宜,保護海港協會主席陸恭正解釋停運決定,並指協會一直以法律基礎保護海港,惟今年5月《保護海港條例》修訂後,基本保障已消失,協會無法再用同樣方法,以法律「有效地」保護海港,冀未來市民續以個人方式保護海港。
稱修例後失法律基礎 無法再「有效地」保護海港
《2024年保護海港(修訂)條例草案》在5月獲立法會通過,其中一項爭議為由行政長官和行政會議評估大型填海工程是否符合「凌駕性公眾需要」,而非交由法庭作決定。
1995年成立的保護海港協會,經協會內部商討後,認為不能再「有效地」以法律保護海港,獲該會約5名會員一致通過,正式宣布協會在昨日(7月31日)午夜停止運作,完成「歷史使命」,未來數月會按法律程序處理解散事宜。
保護海港協會今早(8月1日)舉行最後一次記者會,由保護海港協會主席陸恭正及保護海港協會副主席徐嘉慎交代停止運作事宜及發表30年工作報告摘要。在會上,陸恭正先稱協會30年來以和平及小心地以法律原則處理該會所有事宜,強調不會違法。陸恭正解釋停運決定,稱已諮詢不少法律意見,認為協會以法律基礎保護海港,「如果將法例修改咗,保障基本上就會消失」,又指無法再用同樣方法保護海港,認為協會營運30年已足夠,海港亦有一定的保護,冀未來公眾以個人方式保護海港。
徐嘉慎
記者零丁 徐嘉慎嘆協會再無新聞價值
徐嘉慎甫發言先感謝在場記者到場採訪,慨嘆過去舉行記招吸引眾多傳媒採訪,「當年媒介擁護非常熱心,呢間房坐滿晒㗎當年。而今日得幾個人,好失望。」他又指,傳媒對於社會有好大影響力:「講真事、講新聞都靠你哋嘅筆、你哋嘅口。如果媒介唔為市民服務,個社會係唔健全嘅。」對於最後一次記招只有數名記者出席,他坦言感到失望:「可能媒介對於協會工作無咗興趣,或者對於我哋協會今日取消亦都覺得不值新聞價值。」
徐嘉慎表示從沒想過協會能營運30年,稱最大的功勞是有不少熱心市民支持,「如果無市民嘅支持,基本上已經無咗個海。」對於協會停止運作,徐嘉慎直言感到慚愧:「因為日後做唔到咩嘢喇。」他續稱修例後不清楚法律能否仍能保護海港,籲市民續挺身發聲:「呢個海港係我哋嘅,我哋唔出聲保護我哋嘅資產,咁邊個出聲呢?」他最後寄語市民:「日後再見。」
陸恭正
停運「功成身退」 點名感謝前特首董建華、林鄭
《獨媒》問到二人對於協會解散的感受。陸恭正回應時感激全港市民支持,深信海港是本港重要資產甚至為「國寶、寶物」,保護海港的責任交由市民或有心人繼續,又稱解散是「功成身退」,個人亦即將退休:「應該要做都做咗,沿用法律去保護海港,相信呢個辦法再做落去都行唔通。保護海港協會嚟講,我哋覺得已經功成身退。」
徐嘉慎則表示個人年事已高,今年已達85歲高齡,去年亦不幸大病,營運30年望「對得住市民」。徐相信社會上不乏人才,形容是「長江後浪推前浪」,希望有更年青的人站出來為海港繼續發聲。徐又特別點名感謝時任行政長官董建華及林鄭月娥,透露過去曾與林鄭「對簿公堂」,後來與對方成為朋友及得到支持,「今日個海咁靚,有26公里長嘅海濱長廊,都係多得林鄭,所以我哋香港市民,要好好感激林鄭對個海嘅建設。」
甯漢豪暗批評「軟對抗」 協會反駁以法行事
今年是《港區國安法》實施五周年,多名司局長表接受訪問稱有「軟對抗」,發展局局長甯漢豪則提到局方在發展香港時容易衍生「軟對抗」,不點名批評有組織故意抹黑修訂《保護海港條例》。被問及「軟對抗」時,徐嘉慎則強調協會做事合法,是以「法律對抗」並非「軟對抗(soft resistance)」,又稱協會立場是希望將維港如萬里長城般列為「中國國寶(National Treasure of China)」留給下一代,反問:「我哋咁樣諗法,有冇罪㗎?係咪 soft resistance 呀?」
發展局:不同意修訂《保護海港條例》削弱對維港的保護
發展局表示,對於保護海港協會辭任海濱事務委員會並解散,局方備悉有關決定,感謝協會多年來參與海濱事務委員會的工作以及期間作出的貢獻。
不過發展局稱,不能同意早前通過的《保護海港條例》修訂建議會削弱對維港的保護。局方指事實上修例建議加強了對維港內大型填海的規管,引入更規範化、更嚴謹的制度處理大型填海建議,並維持要證明有「凌駕性公眾需要」的高門檻,與此同時讓市民有清晰渠道表達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