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黑雨5宗嚴重水浸 渠務署:兩小時內已完成清理

下水水圖片
【獨媒報導】本港近日頻受暴雨影響,天文台5日內兩度發出黑色暴雨警告信號。渠務署署長莫永昌表示,署方周六啟動了緊急事故控制中心,期間收到120宗有關水浸的求助個案,當中5宗較為嚴重,錄得200至300亳米積水﹐並派遣110隊緊急應變隊伍處理,大部分受影響道路在一至兩小時內回復正常。他表示當局將採用更多創新科技,包括人工智能和吸水機械人,並已引入多兩部「龍吸水」機械人。
莫永昌(資料圖片)
周六接120宗求助 5宗為嚴重水浸
受活躍西南季候風影響,天文台在上星期六(8月2日)早上6時50分首先發出黃色暴雨警告信號,9時10分改發紅色暴雨警告信號,再於9時45分改發黑色暴雨警告信號,並維持兩小時。
渠務署署長莫永昌今早在港台節目《千禧年代》指,天文台發出紅雨後,渠務署已經啟動緊急事故控制中心,並將控制中心人手加至20人,運作逾8個小時。期間收到120宗市民有關水浸的求助電話,高峰期派出110隊緊急應變隊伍,到各區處理水浸問題,有5宗較嚴重的水浸個案,包括北大嶼山公路往九龍方向近欣澳灣、屯門公路近青龍頭、西貢大網仔路、青衣西北交匯處、以及荃灣沙咀道近荃景圍,均錄得200至300亳米積水,應變隊伍在一至兩小時內清理完成,受影響道路大致回復正常。
此外,當局有提早排人到柴灣道迴旋處、以及龍翔道近黃大仙港鐵站出口的低窪位置視察,當日並無出現水浸。
下水水圖片
全港近30個應急行動基地
莫永昌續表示,渠務署在2023年9月颱風海葵引致的特大暴雨後,增加當局應對水浸的韌性,包括將緊急應變隊伍數目由160隊增至180隊,並在全港佈置30多個應急行動基地,亦加強與天文台合作,在暴雨來臨前提早清理全港240個容易淤塞的黑點。面對五日內兩度黑雨,莫永昌指每次黑雨後,應變隊伍都會巡查水浸地點,清理後才收隊,因此上周二(7月29日)的黑雨後,並無影響上周六的排洪情況。
引入人工智能分析實時影像數據
莫永昌指當局有運用創新科技應付防洪工作,例如在主要河道和進水口安裝300個水位監測器及雨量計,經人工智能整理後上載至實時水文資訊系統,讓渠務署員工可透過手機實時得知各區水浸資訊。今年渠務署亦在5個高水浸風險的低窪行車路段,增設內地引入的「內澇監測器」,感測馬路積水深度。當局又透過人工智能,分析實時影像數據,了解水浸情況。
下水水圖片
渠務署增添兩部「龍吸水」 現共有5部吸水機械人
渠務署今年首次引入四部吸水機械人,包括龍吸水、小禹一、二及三號。莫永昌表示「龍吸水」可遙距操控,每小時排走800立方米積水,當局在上周六亦有派遣「龍吸水」,現時已經添置多兩部「龍吸水」吸水機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