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孔肯雅熱】食環指連日暴雨影響滅蚊 大雨沖走殺蟲劑出現新積水

【獨媒報導】本港發現首宗基孔肯雅熱輸入個案,患者為居於觀塘安達邨的12歲男童,上月初曾逗留佛山兩星期。食環署防治蟲鼠主任主管霍明茵表示,食環署已在患者住所附近進行密集式霧化滅蚊,以及要求地盤清理積水,但指連日暴雨影響署方滅蚊工作,例如大雨會沖走殺蟲劑,並出現新積水,人員在大雨期間亦未能外出滅蚊,要等待大雨過後才能在高危地方進行霧化工作。
政府新聞處圖片
患者住所周圍滅蚊 要求觀塘21個地盤清理積水
霍明茵今早在港台節目《千禧年代》表示,食環署在患者位於觀塘的住所250米範圍內進行病媒調查,並在樹木茂密地點進行密集式霧化滅蚊工作。人員亦在昨日巡查觀塘一帶21個建築地盤,要求承辦商按法例清理積水。霍明茵形容承辦商態度「相當合作」,即時泵走大型積水,並在小型水體施放蚊沙、蚊油等殺蟲劑。
基孔肯雅熱和登革熱一樣,主要由白紋伊蚊傳播。霍明茵指基孔肯雅熱病媒為白紋伊蚊,牠們同樣會傳播登革熱,偏好於細小積水排卵,因此要留意花盆底、空置器皿、渠蓋上的匙孔等位置的積水。
政府新聞處圖片
大雨過後在高危地方進行霧化
本港連日暴雨,天文台8日內四度發出黑色暴雨警告信號。霍明茵承認滅蚊工作受影響,例如大雨會沖走殺蟲劑,並出現新積水,食環署同事大雨期間亦未能外出滅蚊,所以要等待大雨過後才能在高危地方進行霧化工作。
為監察全港白紋伊蚊分佈,食環署在全港64個監察地區放置誘蚊器,並公布「誘蚊器指數」。霍明茵表示指數一般由4月起上升,並在6至9月達至高峰,但觀察到今年的「誘蚊器指數」高峰期均較前兩年低,認為與各部門積極滅蚊有關。
政府新聞處圖片
基孔肯雅熱徵狀包括發燒 兒童長者感染易有嚴重拼發症
亞洲兒童傳染病學會會長關日華醫生在同一節目表示,基孔肯雅熱會引致患者發燒、骨痛等徵狀。他表示有一半兒童感染後會出現班丘疹、水泡及皮膚潰爛等徵狀,兒童、長者及長期病患感染後容易有嚴重拼發症,甚至死亡。
另一高危群組為孕婦,若臨盤前受感染,而患者體內有高病毒劑量,嬰兒容易受到感染,或會出現嚴重拼發症甚至死亡。假若懷孕24至28周時受感染,傳染至嬰兒機會相對低,但嬰兒亦有機會夭折、或發育崎型等問題。假若嬰兒真的受到感染,出世後3至5日內會發病,徵狀包括發燒、易累、沒有食慾、抽筋等,因此醫生會建議嬰兒出世後一星期留在深切治療部觀察。
暫無抗病毒藥物 患者服阿士匹靈或增加出血風險
關日華表示,目前沒有基孔肯雅熱的抗病毒藥物,指外國有試過用免疫系統抑制劑醫治患者,但結果好壞參半。他提到,基孔肯雅熱與登革熱一樣,患者服用非類固醇的止痛藥或消炎藥,會增加出血或拼發症的風險,因此市民有類似徵狀時,切免誤服阿士匹靈,盡快求診。
關日華指私家醫生未能檢測基孔肯雅熱,需要將患者樣本送至衞生處化驗。不過,關日華稱考慮到現時公營醫院和化驗所的工作量,加上近日合胞病毒、流感亦開始流行,認為私家醫生亦無需將所有發燒患者的樣本送至衞生處,否則化驗所會「超負荷」,醫生只需針對有基孔肯雅熱徵狀,並有外遊史的發燒患者即可。
梁熙(資料圖片)
梁熙強調病毒可控 促各區加強滅蚊
民建聯立法會議員梁熙則指,本港暫時只有一宗輸入個案,社會無須過份擔心,又強調病毒可控,即透過社區滅蚊防止大規模爆發。不過,梁熙稱留意到不少區域的「誘蚊器指數」已達臨近點,包括大埔西、西貢及北角等,呼籲當區須加強減蚊。他指社區滅蚊工作有不少障礙,例如公眾地方斜坡管理權分散,各部門容易出現「你推、我推」情況。
在私人物業方面,梁熙就稱曾收到一間位於筲箕灣的學校投訴蚊患嚴重,才發現鄰近有私人物業管理公司疏於清理草叢積水。他表示本港近年有不少空署舖位,衞生問題惡劣,多個屋邨都有「曱甴屋」情況,指食環署過往甚少申請「妨擾事故通知書」,呼籲署方要積極在私人地方執法。
業界指觀塘屋邨已增加使用蚊霧、蚊油及蚊沙滅蚊
香港物業服務公司協會主席潘建良提到,政府上周五曾與業界會面,要求管理公司加強滅蚊宣傳和巡查。他指出,普遍管理公司會預留一至兩成人手進行滅蚊,通常一個月內會進行兩至三次滅蚊,但指觀塘一帶屋邨因應安達邨出現感染個案,已增加使用蚊霧、蚊油及蚊沙滅蚊。
潘建良表示,假若有屋邨個別單位出現嚴重蚊患,管理公司會先勸喻單位業主清理,有需要的話會協助他們清理單位內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