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媒報導】本港昨日迎來暴雨,天文台全日錄得368.9毫米雨量,打破1884年以來8月份單日雨量紀錄。香港氣象學會發言人梁榮武指,本港受「高空擾動」和「高空輻散」現象影響,昨日上空猶如有抽氣扇般持續吸走低層空氣,令暴雨加劇,加上長條型雨帶造成「列車效應」,令雨雲接踵而來,導致暴雨持續數日。

梁榮武今早在港台節目《千禧年代》表示,連日暴雨涉及有多項成因,主要是華東一帶的低壓槽,及由南中國海吹來的活躍、充滿水氣的西南氣流。他又指,本港同受「高空擾動」影響,即高層氣流方向出現顯著變化,導致會不定期降雨,加上出現「高空輻散」現象,高層氣流向四方面散開,猶如抽氣扇般將低層空氣「扯咗上高空」,令暴雨持續出現。


梁榮武

雨帶移動方由西向東 惟闊度不足以覆蓋全港

對於出現「列車效應」,梁榮武解釋指今次雨帶為東面延至西面的長條型,雨帶的移動方向剛好是由西向東,令雨帶每個部分都會經過香港,猶如列車般「第一卡經過,第二卡又到」。不過,他指雨帶闊度不足以覆蓋全港,亦解釋了為何並非每個地區都有暴雨。

至於天文台連續11小時懸掛黑雨訊號是否恰當,梁榮武指出,發出暴雨警告訊號有其客觀標準,惟天文台稱雨量僅屬「指導性質」,當局或考慮到未來繼續降雨,但又不想令市民訊息混淆,便持續發出同一訊號。

連日暴雨下排洪基建受壓 山坡泥土吸水能力已飽和

本港多處出現水浸山泥傾瀉,香港工程師學會前會長卜國明在同一節目指舊區基建承受力有限,暴雨降臨會對排洪設施構成巨大壓力。他解釋本港排洪基建可分為三部分,其中市區等下游地帶會將雨水直接排出大海;山頭等上游地帶會有輸水隧道,截收高地集水區的雨水,減慢雨水流向下游的速度,最終排出大海;至於跑馬地、大坑東等中游地帶則有蓄洪池,會暫時儲存雨水,待暴雨過後才排出大海。


卜國明

另外,卜國明指經歷連日暴雨,山坡的泥土吸水能力已經飽和,出現地表逕流現象,令上游流向下游的雨量增加,而中游的蓄洪池亦未趕及排水,便出現下一波暴雨,令其承載力受限;加上連日暴雨令樹葉、樹枝等雜物堵塞渠口,減慢排水速度,多項因素疊加令多區水浸。

倡增蓄洪池和加闊渠口 全球暖化加劇極端天氣

針對應對極端天氣,卜國明建議政府可分別加強氣候韌性與氣候調適,前者即硬件配套,例如增設擋水板,實施「藍綠設計」和「海綿城市」等理念。他認為本港現時硬件配套不錯,可考慮在舊區增添蓄洪池,例如在球場下方騰出地下空間,並在主要幹道加闊渠口,惟指相關工程會引致封路等不便,希望市民能諒解。

至於氣候調適則為市民相關意識,卜國明舉例指天文台可改善預警系統,在低窪馬路畫涉水綫等,讓市民提早預防暴雨。他指全球暖化加劇極端天氣,市民難以完全避開,只能學會與極端天氣共存,並呼籲要努力減少碳排放。

天文台昨日亦發表網誌,指今年已發出四次黑色暴雨警告信號,打破一年內黑雨生效次數的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