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媒報導】全運會保齡球群眾賽事決賽下周五起,一連三日在香港舉行。中國香港保齡球總會今日舉行拜神儀式,港隊今次派出10人參賽,當中9人均為前代表隊成員。他們自今年5月起進行每星期一至兩次訓練,多人均希望能夠在主場出擊的優勢下,站上頒獎台為港爭光。中國香港保齡球總會主席劉掌珠表示,對一眾運動員有信心,期望他們能取得三甲以內的成續。

中國香港保齡球總會今早舉行拜神儀式,多名港隊成員都有出席,並接受傳媒訪問。保齡球是今屆全運會群眾項目,決賽賽事將一連三日進行,依次序舉行單打、雙打及團體賽。甄選賽已在今年4月舉行,從超過90支隊伍、近500名選手中,選出10人代表香港出賽,分別由「Brilliancy」、「Sisterhood」在男子組及女子組脫穎而出。

10名運動員均有港隊背景,除了男子隊一名是現役青少年隊成員外,其餘9人均為現已退役的前港隊代表,包括2017年三人賽世界冠軍麥卓賢﹑2017年女子個人賽銅牌得主陳淑嫻等。他們自今年5月起進行每星期一至兩次訓練,劉掌珠表示對他們有信心,期望他們能取得三甲以內的成續。


劉掌珠

啟德場館舉行 公眾席座位不足

賽事在位於啟德體育園「Top Bowl Tenpin Bowling」舉行,劉掌珠指出,該場地屬設備較齊備的新場館,今年年初亦曾舉辦兩場國際賽事,指籌辦的困難不多。她指場館的公眾席座位不足,而比賽每日比賽僅發售 120張門票,其餘均為企位,未能購買門票的公眾人士需在比賽當日提早到場排隊。

不過,劉掌珠認為問題不大,指因為保齡球不同於其他運動項目,難以在同一位置看畢整場賽事,運動員在比賽過程中亦會轉換賽道,觀眾大多會跟隨心儀的運動員四處走動,所以最後都是站着欣賞比賽。


左起:甘兆麟、李詠茵

前港隊代表再上陣 有賴家人朋友支持

男子隊代表甘兆麟是年資較深的成員之一,自港隊退役至今已八年,近年亦有參與聯賽賽事。然而,甘兆麟指要重拾全盛時期的十足水平,及在短時間內重新投入,並調整心態應付賽事會有一定難度。

甘兆麟提到,過往以全職運動員身份代表香港比賽,無需兼顧太多,背負的壓力就較大。至於今次以群眾身份出賽,甘兆麟指在準備賽事的同時,亦要兼顧家庭及工作,雖然較為辛苦,但卻「另有一翻風味」,過程中有賴家人、朋友支持及幫助,從而更投入賽事。

女子隊代表:群眾賽事突顯公眾角色 具更深層意義

女子隊代表李詠茵則表示,隊中5人均已退伇,在時隔7年後再組隊參加全運會,感到興奮及期待,並指從沒想過在退役後,仍可以再次代表香港出賽。

談到今次參賽與過往的最大分別,李詠茵指過往較倚賴教練團隊,今次則是家人及男友協助準備比賽。此外,她認為群眾賽事可突顯公眾在運動賽事中的角色,即參與比賽並非職業運動員的專利,普通人亦可投入賽事,具有更深層意義。

今屆是保齡球首次被納入全運會群眾賽事,下屆何去何從仍屬未知之數。李詠茵亦表示「係第一次,都可能係最後一次」,所以會珍惜機會。除此之外,她指今次主場出擊亦有特別意義,希望能與隊員一同踏上頒獎台領獎,「咩色都唔緊要,但最好就金」。


梁芝榕

成員指珍惜代表香港機會 與隊友拍住上

另一女子隊成員梁芝榕提到,自5年前退役後仍有打保齡球及參與聯賽,平時亦會以個人身份出賽,笑言「贏唔贏都冇人知」。她同表示,代表香港參與全運會賽事雖然有壓力,但十分珍惜機會,並轉化成更大動力,務求交出最佳表現,並令更多香港人認識保齡球該項運動。

梁芝榕續提到,其他隊員均為不同年代的港隊代表,團隊間感情不俗,部分更經常在聯賽中碰面,已建立一定默契。她指出,團體賽和雙人賽均採用貝克賽制,即「一人打一格」,團隊合作尤其重要。

至於目標方面,梁芝榕不諱言,自己一人參賽的動力不大,亦無明確訓練目標,但能與隊友朝同一目標訓練則很熱血,重回當年在港隊奮鬥的時光,希望能贏得團體賽,與隊友一起站上頒獎台。

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