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媒報導)天文台在上周四(8月21日)起連續4日發出酷熱天氣警告信號,一旦信號在下午四時半仍然生效,民政事務總署的夜間避暑中心便會開放。《獨媒》一名女記者於上周四實測入住避暑中心,男女入住者僅以隔板分隔,中間留有空隙,私隱度不足。有團體認為做法過時,倡善用疫情物資,提供合適的帳篷及隔板等。就增設更多屏風,民政及青年事務局及民政事務總署回覆《獨媒》稱,會因應使用者的需要、個別場地的空間及保安安排等情況作適切考慮。

DSC08407

大熱天時,目前夜間避暑中心的安排是否切合無家者及有需要人士的需求?8月21日,《獨媒》一名女記者實測入住位於石硤尾社區會堂夜間避暑中心。

無家者指避暑中心欠儲物空間、清場時間過早

入住前,記者先到深水埗區內的無家者集中點通州街公園。晚上10時許,公園內仍搭有數十個帳篷,不少無家者在帳幕內或地上休息,許多人選擇赤膊或拉高上衣露出肚皮躺着。深水埗的夜間避暑中心位於石硤尾邨旁的石硤尾社區會堂,距離通州街公園約一公里,地圖顯示步行需時約15分鐘。

DSC08412

DSC08414

記者採訪了留守公園的12位無家者中,僅3人知悉夜間避暑中心地址,12人中亦無一人知道避暑中心於當晚開放。被問到為何選擇不入住,大部分無家者稱未收到相關資訊,或擔心家當被偷,以及過早「清場」,「佢朝早八點就清場,神咁早就吵醒你,邊度好啫!」身旁的人隨即附和。有部分無家者則認為通州街公園不算炎熱。

約晚上10時30分,記者到達夜間避暑中心,並出示身份證登記入住。不久後有社區組織協會的社工到訪,派發牙膏、牙刷及協會的宣傳單張,並關心記者的情況。

PXL_20250821_145203156

中心冷氣充足 衛生情況可接受

石硤尾社區會堂的夜間避暑中心近入口處為共用空間,設有職員櫃枱及可供休息的枱櫈,亦有風機、冷熱水及杯麵提供,廁所乾淨且無異味。從共用空間往內走就是用作留宿的禮堂,近禮堂入口為儲存毛氈、床墊及即棄床單的貯物空間。禮堂大門長期打開,並正對職員櫃檯。

PXL_20250821_232819253

當晚有一名保安、兩名男職員及一名女職員通宵當值,並輪流巡邏。禮堂內冷氣充足,設有六把掛牆風扇,場內溫度計顯示為25°C,整體感覺乾淨,沒有臭味。職員表示毛氈及床墊每次使用後都會清潔,現場所見,貯物櫃內的毛氈都整齊疊好,並以洗衣袋盛載,早上關門前亦見職員把使用過的毛氈分開擺放,並以布把床墊逐塊清潔後才放回貯物櫃內。

僅以展示板分隔男女區域

入住者可於指定區域內任意選擇休息空間,當晚禮堂內有19人在床墊上休息,人與人之間平均間隔1.5米,未算擠逼。禮堂外的共用空間則有4人坐着睡覺,其中無家者Peter是避暑中心常客,平時多流連於快餐店,他稱「瞓唔慣床」,故選擇與朋友整晚坐在禮堂外的長椅上休息。

住在附近的李先生為節省電費,故當夜間避暑中心開放時皆會前來借宿。他對石硤尾社區會堂的設備感滿意,認為是附近區域中較好的選擇,但認為資訊不夠透明,難以得知是否開放。

晚上11時30分,禮堂關燈,禮堂外的燈則徹夜長開。整體而言當晚算安靜,只有間中傳來腳步聲、咳嗽聲及鼻鼾聲。早上7時左右,場內陸續有鬧鐘鈴聲響起,留宿人士吃過中心提供的杯麵後相繼離開,當值職員見人數漸少,便開始進行清潔,至早上8時左右已「清場」。按記者觀察,當晚總共入住人數約20人。

記者入住時,職員著記者只能留在女士區域,不過男女區域僅以展示板分隔,展示板下方仍有空隙,躺下即可看見另一區域。當值女職員得知記者打算過夜,隨即以床褥遮蔽空隙,但由於女士專區的入口面向禮堂中央,兩個區域仍能清楚看見。

PXL_20250821_150935510

PXL_20250821_230758451

PXL_20250821_150946359

當晚除記者外,亦有另一位女士留宿。她表示家住附近,為省冷氣費而選擇到避暑中心過夜。她稱自己早已到場登記,但習慣在睡前散步,故在約凌晨2時、眾人都睡着時才返回中心。她帶同少量個人物品、眼罩及乾淨紙皮,鋪在中心提供的床墊上睡覺。她睡在與男士相隔的展示板旁,雖然有床墊遮蔽展示板下的空隙,但另一方不足一米處已有男性留宿者。

當值職員表示,由於甚少有女士選擇留宿,使用展示板作區域分隔可保持彈性,並根據人數調整專用區的大小。

社協:安排及設施停留40年前

曾於2021年發表女性無家者調查的社區組織協會,社區組織幹事吳衞東指,現時超過一成半的無家者為女性。在炎熱天氣下,他指她們會傾向暫租賓館,主因為感覺較安全。他認為夜間避暑中心僅以展示板分隔男女空間並不理想,建議可提供會議室予女性入住者使用。

目前避暑中心,亦未為同性入住者提供任何分隔,吳衞東倡設有分隔,並提供儲物櫃及淋浴空間,以保障個人私隱及財物。他提到確曾有無家者反映在避暑中心失竊,一旦報警亦會打擾他人,引起不滿。

吳衞東形容現時中心的設施及安排,仍停留於至少40年前,「40年之後嘅服務係咪可以改善呢?我哋好想政府可以檢討同考慮一下。」

對於選址,吳衞東指一般人由無家者集中地通州街公園步行至石峽尾社區會堂,亦需15分鐘,老弱人士則需時更長。他指目前公園約80名無家者,大多因經歷情緒困擾,或面對人生中的失敗而選擇放棄在社會中繼續努力,他們一般不會提前計劃當晚行程,更加不會為乘車前往中心而預先儲下車資,建議選用與公園距離僅5分鐘路程的南昌社區中心作夜間避暑中心。

資訊發放方面,吳衞東指無家者難以得知夜間避暑中心是否開放,往往需致電才能得知,加上路程遙遠,無家者不會貿然前往。他建議延長避暑中心開放時間,例如每次至少連續開放五日,令無家者更易作出預算。

根據目前的安排,如酷熱天氣警告於下午4時30分仍然生效,18區的夜間避暑中心會在晩上10時30分至翌晨8時通宵開放予避暑人士登記使用,並供應被鋪及休息的地方。

吳衞東強調夜間避暑中心屬德政,能減少因天氣炎熱引致的併發症而需入院的個案,望政府檢討政策,便利更多有需要人士。

吳衞東
吳衞東(資料圖片)

綠色和平倡善用疫情物資

綠色和平項目主任伍漢林認為,避暑中心應加強資訊發放及保障個人私隱措施,「如果連安心都做唔到,只會令更多人抗拒避暑中心。」他建議政府使用曾於新冠疫情期間使用的物資,例如提供帳篷及增設更多隔板等,並提供足夠的個人儲物空間。

伍漢林
伍漢林(資料圖片)

民青局:不時檢討開放安排作優化

民政及青年事務局及民政事務總署回覆《獨媒》表示,在2025年(截至8月23日),避暑中心共有40晚通宵開放,超過6,600人次登記使用。資訊發放方面,總署稱會透過政府新聞公報及Facebook官方專頁發放。至於分隔安排,總署稱會以屏風分隔男女避暑人士,就增設更多屏風分隔避暑人士的建議,署方會因應使用者的需要、個別場地的空間及保安安排等情況作適切考慮,亦會繼續留意避暑中心的服務情況,不時檢討避暑中心的開放安排,以優化其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