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品牌「優化」 陸瀚民盼成「盛事中嘅米芝連」旅客「一聽到就知係好嘢」

(獨媒報導)去年2月,國際邁阿密來港進行表演賽,惟美斯未有出場。事後政府稱全面檢視「M」品牌計劃,文體旅局上周公布「優化」方案,稱將優先資助「國際賽」,資助亦將設定關鍵績效指標,未達標或會被扣減資助。今早電台節目中,經民聯立法會陸瀚民支持「優化」,稱要將「M」品牌打造成「盛事中嘅米芝連」,讓旅客「一聽到就知係好嘢」。
「M」品牌計劃「優化」後,會優先資助國際賽,至於「表演賽/邀請賽」,當局稱一般每半年只會資助三個項目,屆時會考慮參賽球星、隊伍的吸引力和經濟效益。主辦方若未能符合關鍵績效指標評核,或會調整最終資助額。
陸瀚民:M品牌應為「盛事中嘅米芝連」
今早港台《千禧年代》節目中,經民聯立法會議員陸瀚民表示支持「優化」,認為「係一個進化」。他指去年「美斯事件」反映當局監察機制有待改善,「優化」後機制將加入出場陣容等關鍵績效指標,能有效提高賽事質素。
對於當局表明優先資助國際賽,陸瀚民相信可提升賽事可觀度。他認為要將「M」品牌打造為「盛事中嘅米芝連」,讓旅客「一聽到就知係好嘢」。
資助按年遞減 推動主辦方與贊助商長期合作
「優化」後,「大型體育賽事」的資助將按年遞減,會否影響賽事來港意欲?陸瀚民指受歡迎的賽事商業機構會「自己埋位」,認為做法有助推動體育產業化。
學者指「國際賽」欠清晰定義
浸會大學體育、運動及健康學系教授劉永松在同一節目指,「美斯事件」反映本港運動法律、商業管理及宣傳方面皆有不足,支持當局「優化」「M」品牌計劃。不過劉永松認為當局對「國際賽」或「世界級賽事」欠清晰定義,「具備『世界』個名,唔等於係世界好主流嘅活動。」他以去年受資助的「五人制棒球世界盃」為例:「大家都唔知佢唔係用棍打,而係用手打。」
不過劉永松亦重申,政府亦不應忽視新興運動,例如匹克球(Pickleball),指傳統運動賽事多落戶歐美,香港競爭有難度。
對於限制每半年資助「表演賽/邀請賽」,劉永松亦表贊同,球員在表演賽或不會盡力,故應集中舉辦正式賽事。至於目標客群,他指單靠外國旅客入場未能持久推動產業發展,倡政府日後可加多資助「香港有故事」的傳統項目,例如保齡球、武術等。
鄭泳舜:賽事不應純粹為資助來港
民建聯立法會議員鄭泳舜表示,資助按年遞減予傳統賽事例如渣打馬拉松、七人欖球賽等更高要求,逼使主辦方研究周邊經濟。他望未來國際賽不是為了資助來港:「唔係純粹為咗資助,而係見到係香港搞國際賽事嘅潛質。」
至於加入關鍵績效指標是否足夠?鄭泳舜指體育賽事有太多變數,未能杜絕球員受傷等因素,望主辦方可提供替補方案,減少球員缺陣對「盛事」的傷害。
「M」品牌計劃日後將不再資助較小型賽事,鄭泳舜認為青年賽及元老賽亦有經濟潛力,倡康文署向其提供其他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