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韓反中情緒為何越演越烈?

韓國公民團體自由大學圖片
【獨媒報導】當南韓總統李在明嘗試重建中韓友好關係以推動經濟之際,反中情緒卻越烈,上月就爆發了連場針對放寬中國旅客旅遊簽證的示威,於明洞等旅遊區和華人聚居的區域,高叫「中國滾口出去」(China out)。
由於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將於10月底在慶州舉行,國家主席習近平或會出席,為免反中示威升溫影響中韓關係,執政黨韓國民主(DKP)於國會近日就提案,禁止鼓吹針對特定種族、國民和群體的歧視和仇恨示威集會。然而,這些舉動又引起反彈,包括前總統尹錫悅所屬的國民力量黨等右翼政黨,紛紛指法案為了保護北京利益,不惜侵害了國民言論自由權利。

韓國公民團體在周六(10月18日)首爾梨泰院前廣場,續有集會
政黨宣傳是惟一原因?
不少國內外的媒體,把這一波的反中情緒歸因於右翼政黨的操作和動員。尹錫悅於去年12月因為宣告戒嚴,在面對國會彈劾的壓力下,就曾強調中國威脅國安。他指當局逮捕了三人,他們涉以無人機拍攝美國飛機降落釜山,其手機和電腦載有南韓軍事設施的照片,以此指責反對派阻止他修改刑法,止阻止類似間諜行動。
國會通過彈劾尹錫悅後,他又在憲政法庭上宣稱,南韓去年中的立法院選舉受北京干預,其律師更引述美韓聯合逮捕了99名中國間諜的假新聞。
支持尹錫悅的反彈劾動員,也把矛頭指向北京,於首爾中國領事館門外示威,指反對派政黨親中,聲稱中國是支持彈劾示威的幕後黑手,高喊「消滅共產主義」、「把中共趕出南韓」等口號。
今年年中的總統選舉,右翼政黨亦以反中為選舉策略,指控中國干預南韓選舉。
來自中國並擁有投票權的移民,成為他們的眼中釘。根㯫南韓的選舉法,任何外籍人士,只要在南韓連續居住三年或以上就能享有投票權。目前140,100名擁有投票權的外籍人士中,八成來自中國。此外,中國年初於黃海與南韓共同管理的水域設置鋼製構築物,也成為南韓右翼眼中中國侵犯南韓主權的罪證。當時還是總統候選人的李在明,則被冠上親中的標籤。
南韓總統李在明(李在明facebook)
存在以久的反中情緒
不過除了政黨動員,因為歷史、區域政治和領土等紛爭,南韓其實一直存在反中情緒,並逐漸由小眾政治議題變成大多數人分享的觀感,對象亦從「中國」轉變成「中國人」。
根據美國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有關中國全球公眾觀感的調查,南韓對中國持負面態度由2001年和2015年約30%的低位,上升至2022年的80%,這轉向最大的催化劑分別是2017年中國就南韓購入美國薩德防禦系統實施經濟制裁,以及2020年爆發的新冠疫情,大部份南韓人認定新冠源頭來自武漢。雖然疫情過後,其他國家的民眾對中國態度有好轉,但南韓到2025年對中國負面觀感仍維持不變。
南韓國內的研究也有同樣趨勢,南韓東亞研究所於年中發表的一項調查就指出,南韓持反中態度的人數不斷上升,今年達66.3%,比去年上升了2.5%。而反華的原因則由去年「被指為來自中國的疫情與沙塵暴」(44.2%)、「中國(歷史和文化上)不尊重韓國」(39.4%)及「中國經濟上脅迫」(38.3%)這三大原因,轉為「對中國人行為觀感」(58.1%)、「中國共產黨一黨專政政治模式」(39.5%)和「中國經濟上脅迫」(36.9%)。
去年統計近100萬中國人居韓
南韓人對中國人的觀感主要來自居住在南韓的中國移民。大部份移居到南韓的中國人都是來自東北的朝鮮族,他們當中很多是二戰和韓戰期間由韓國逃難到中韓邊境。他們在1992年中國和南韓正式建交後,透過依親簽證移民到南韓。自2007年起,又有很多中國的朝鮮族透過H-2簽證到南韓工作。此外,南韓於2018年6月通過投資移民方案後,又吸引了很多中國人透過購買物業取得南韓永久居民資格。2024年,在南韓通常居住的中國人口(包括朝鮮族)接近96萬。
對中國人行為抱有負面觀感的韓國人,部份來自對朝鮮族的刻板印象,認為這些從事低技術工作的人骯髒、無禮、甚至暴力。另一部份則認為過去幾年移居到南韓的中國人推高房價,並侵佔教育和醫療等制度的便宜。南韓採用全民醫療保險制度,在2024年4月前,所用外籍人員(包括其家人)只要在南韓有一定收入或資產,就能享受醫療保險,結果有些外籍居民透過依親關係,把親屬送到南韓治療,以致後來加入了六個月居住期的要求。不過這個要求無助停止侵佔社會資源的指控。越年青的南韓人對中國人的觀感,越是負面,在他們的認知裡,北京因為南韓向美方購入薩德防禦系統而禁止了K-pop進入大陸市場,他們對中國在韓留學生的觀點和作風也很反感。
貿易戰下中韓關係難正常化
宏觀的全球和區域政治,也使南韓難以與中國交好。新冠疫情過後,南韓被捲進了中美貿易戰,由於中國是南韓最大的貿易伙伴,在貿易戰的影響下出口到中國的貨品大跌,到2023年更出現前所未有的貿易逆差。美國總統特朗普上台後,向包括其盟友徵收關稅等政策,令南韓經濟發展雪上加霜。國際貨幣組織最新估算,南韓於2025年的經濟增長僅0.9%,比起2023年的1.36%的表現更差。
特朗普的外交政策,迫使日韓重建與中國的經貿關係,李在明在當選總統後,就多番強調要以務實的態度,推動南韓經濟發展,他在十一黃金周前開放經註冊旅行團入境中國旅客的政策,是與中國關係正常化其中一步。雖然李的經濟政策獲得南韓餐飲、零售和旅遊業的支持,卻引來反中示威和中國駐首爾領事館向中國旅客發出安全警示。
為免示威演變為衝突影響中韓關係,李在明要求壓制反中示威,並擬立法禁止煽動仇恨的示威,被右翼說成是出賣國民權利的媚中舉動。與此同時,他平衡中美關係的嘗試也處處碰壁,中國新一輪針對美國的稀土出口限制勢必影響南韓高科技產業,而中美新一輪的港口收費戰,戰火也蔓延到南韓造船業。中國商務部就於10月14日宣佈制裁五家韓國造船商,指其配合美國就中國海事、物流和造船領域的收費調查。不少外交分析指,李在明的中立路線如同踩綱線,對外落得兩面不討好,對內則面對反中情緒的反噬。
南韓本來希望借月底於慶州舉行的亞太經濟合作會議促成習近平和特朗普會面,但目前中美雙方在貿易戰力各自加碼的舉動,增加了很多不確定性,而李在明為中美準備的紅地氈也會隨之變得徒勞無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