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媒報導】記協公布最新一期「新聞自由指數」,新聞從業員對指數評分回升,由2023年的25分微升至28.9分,終止連續五年跌勢。不過,記協指新聞自由指數仍處極低位,只是過去18個月香港新聞自由狀況未有顯著惡化,加上一些新聞自由事件亦漸成常態,認為結果是反映行業韌性多於新聞自由環境有顯著改善。

調查於2025年8月12日至9月5日進行,調查期間涵蓋2024年3月至2025年9月之間的18個月。收到220份回應中,近75%受訪者年齡在40歲以下。受訪者從事新聞工作的平均年資為10.7年。159人(72%)為記者,46人為中層編採人員,7人表示任職總編輯。


資料圖片

八因素評分回升 惟仍處惡劣狀態

香港新聞自由指數以100分為滿分,自2019年起新聞從業員對指數評分已不斷下跌,2023年更創11年來新低,只有25分。今次調查稍稍回升至28.9分,主因是在10個新聞自由指數構成部份中,有8項評分回升,其中較顯著的是「取得資訊的法律保障」(3.5分)及「傳媒顧忌批評特區政府」(2.8分),分別上升0.9分及0.7分。

至於得分最高的與2023年調查時一樣是「傳媒顧忌批評大財團」(5.4分),意味傳媒最顧忌批評的對象已非財團。其次的是「記者在採訪時受到人身威脅」(4.6分),反映普遍新聞從業員對過去18個月裡記者的安全狀況評價有所改善。不過記協強調,新聞自由指數仍處於惡劣狀態,即使評分回升,但各項水平仍處於低位,10項因素中更只有一項是高於5分中間值,形容香港新聞自由狀況仍然相對惡劣。

傳媒自我審查成最低分項目

另外,評分下跌的兩項因素分別是「取得資訊的困難程度(如政府文件、官方數據、專家及市民意見)」(2.7分)及「傳媒自我審查」(1.8分),其中後者更突破「批評中央政府時有顧忌」(1.9分),成最低分項目。調查亦問及自我審查的原因,包括有否發生上司或管理層因為擔心報道得罪大財團、特區政府,或中央政府而要求修改或刪除內容,三個選項平均分都未達5分;反之因為個人擔心報道可能會引致負面後果而自我審查卻有5.5分,反映是較普遍的自我審查情況。


鄭嘉如(資料圖片)

記協:指數回升非狀況好轉 只反映業界韌性

對於指數今年止跌,記協認為去年調查因正值《基本法》23條立法,在今次調查覆蓋的過去18個月裡,沒有顯著新聞自由惡化事件,一些新聞自由事件,如部份外籍記者簽證被拒、政府高姿態批評傳媒亦常態化,香港新聞工作者則積極適應當前的傳媒環境。記協認為今次調查指數回升,並不是因為香港新聞自由狀況在過去一年多出現顯著好轉,而是反映了香港新聞工作者在當前環境中的韌性。

鄭嘉如寄語保持思辨能力 

記協主席鄭嘉如表示,新聞自由指數輕微回升反映實際情況,「呢幾年冇咁風聲鶴唳」,相信部分人覺得可以接受現況而繼續工作。她寄語同業報導時有擔心,需要作抉擇時,先仔細衡量:「唔好倉促為咗免去麻煩,就做錯誤嘅編採決定,或者將資訊、soundbite自己留起唔處理。」她表示如傳媒「明知有嘅問題,選擇蓄意唔回答」會被讀者背棄,鼓勵行業保持思辨能力,為市民尋找答案。

數據續由民研分析 惟今年暫停公眾調查

記協新聞自由指數調查由2013年開始,與香港民意研究所合作,每年統計公眾及新聞從業員對當年香港新聞自由狀況的評估,不過今年就欠缺公眾評分部分。記協解釋,民研今年2月宣布無限期擱置所有自費研究活動,記協的預算亦有受到影響,所以公眾部份評分暫停一次,但就指今次調查沒有受壓,今年回收的問卷並繼續由民研進行數據整理及分析。記協正研究更新公眾部份問卷設計,調查有望在明年全面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