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媒報導)提起奧運會,你或許會想起近年為香港屢獲獎牌的「女飛魚」何詩蓓、「劍神」張家朗,他們都是曾於奧運會得獎的香港運動員,但除了奧運會及殘疾奧運會以外,同樣由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舉辦的國際賽事,還有聾人群體每四年一度的盛事,聾人/聽障奧林匹克運動會(Deaflympics)。

聾人/聽障奧林匹克運動會(聾奧)下月中下旬將於東京舉行,中國香港聾人體育總會(聾體會)亦會代表香港,派出運動員参賽。會長張倬豪(AC)自豪地打着手語說:「聾奧是由聾人自己一手一腳搞,耐過殘奧。」

中國香港聾人體育總會會長張倬豪(AC)
中國香港聾人體育總會會長張倬豪(AC)

百年聾人奧運無人知 被誤會為殘奧感尷尬

聾人聽不見,跑步聽不見起跑的槍聲、打拳聽不到裁判叫停的信號、在團體運動如足球、籃球等,亦難以與隊友溝通協調,那麼要如何比賽?他們參與不了健聽人的運動,四肢健全的他們卻又無法與肢體殘障的人士公平競賽,只好自立門戶。聾人/聽障奧運會是繼奧林匹克運動會後,世界上第二古老的國際運動會,今年第25屆,已100年,歷史比殘疾奧運會更久遠。但AC表示一直以來,每次提起聾奧,得到的回應大都是沒有聽說過,更有部分人誤以為聾奧是殘奧的一部分,他說:「好多時有人問我,聾人係唔係參加殘奧,我都會覺得好尷尬。」

聾人/聽障奧運會是世界上第二古老的國際運動會,歷史比殘疾奧運會更久遠,卻仍有不少人誤會屬殘奧的一部分。AC表示,每次被問及都會感到尷尬。
聾人/聽障奧運會是世界上第二古老的國際運動會,歷史比殘疾奧運會更久遠,卻仍有不少人誤會屬殘奧的一部分。AC表示,每次被問及都會感到尷尬。

「聽障」強調障礙如撞牆 自豪聾人身份

聾體會是慈善團體,受政府資助,是唯一可派運動員代表香港到國外比賽的聾人體育會。訪問相約於聾體會的辦公室,記者跟着地址到達位於荔枝角的工廠大廈,乘電梯到頂樓後,還要多走一層樓梯。工廠大廈的樓梯錯綜複雜,花了好些時間才找到聾體會的會址。

無標題

訪問於儲物室裏進行,房間內放滿活動物資,和從國外比賽得來的獎杯獎牌,一張長桌放在房間中,連同記者和攝影師共六個人圍坐着,幾乎沒有空間走動。除會長外,房間內還有負責接洽的聾體會職員和兩名手語傳譯員。記者用口語,會長則打着手語,再由手語傳譯員為雙方翻譯,間中由職員補充資訊。一場簡單訪問,需要很多人配合。

無標題

訪問於會議室裏進行,房間內放滿活動物資,和從國外比賽得來的獎杯獎牌,一張長桌放在房間中,連同記者和攝影師共六個人圍坐着,幾乎沒有空間走動。
訪問於會議室裏進行,房間內放滿活動物資,和從國外比賽得來的獎杯獎牌,一張長桌放在房間中,連同記者和攝影師共六個人圍坐着,幾乎沒有空間走動。

每個聾人除了自己的名字外,亦會以自己的外形特徵、興趣、喜好等改一個手語名。AC是張倬豪的手語名,來自他的英文名Anthony Cheung。他指出,聽障是醫療用語,即聽力障礙,手語的後半部份打法,是以一隻手為一面牆,以另一隻手做出代表「人」的手勢撞上,像一個人撞到牆上一樣,強調是聽不見所帶來的障礙,就如一面堅實的牆一樣。但「聾」的手勢,就只是用尾指點一點耳朵和嘴角,表示聽不見。AC表示,在部分聾人眼中,「聽障」是不能接受的字眼,他自己的身份認同為聾人。聾人像是一個族群的名稱,不但有自己的語言(手語),還有自己的文化,這些AC都引以為傲。

因自身經歷 加入聾體會推廣聾人運動

AC之所以成為聾體會的委員,原因之一是他的童年經歷。他幼時曾入讀主流幼稚園,與健聽同學一同生活、學習,卻因為老師和同學的說話語速很快,令他完全跟不上,常常獨自在一旁不知所措。後來,父母安排他參加兒童足球訓練班,他亦不知道教練在說甚麼。課堂上,他跟隨同學走來走去,只感到尷尬,無法享受足球的樂趣。

後來他在聾人學校讀書,遇上聾體會招募聾人青年加入第一屆足球隊,便加入成為隊員,當時AC16歲。回想當年情況,隊裏的教練因為了解聾人的情況,會慢慢講解,隊員間又可以互相用手語溝通,AC不再在人群中感到尷尬,同樣的足球課,卻令AC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快樂,他形容像發現了一個新世界。自此,足球為了他的興趣之一,不知不覺一直投入到現在。因為自身經歷,希望能把運動推廣給更多聾人,他20歲便加入成為委員之一,斷斷續續直到現在。

AC是聾人足球隊的成員之一(後排左一),曾多次代表香港到國外比賽。(受訪者提供)
AC是聾人足球隊的成員之一(後排左一),曾多次代表香港到國外比賽。(受訪者提供)

聾人運動玩法相同 惟更重細心溝通了解聾人需要

但聾人/聽障人士是一個很闊的光譜,除聾人外,亦有弱聽者,有些能說話卻不懂手語,日常靠讀唇或助聽器與人溝通,他們未必會覺得自己是聾人。聾體會委員中亦有不同程度的聽障,除聾人外,亦有弱聽人士。AC指不論是屬哪一個程度的聽障,到聾體會的目的都一致,是希望能不被溝通所限,享受運動帶來的樂趣,甚至代表香港到海外比賽。因此,在翻譯Deaflympics作中文時,為了尊重服務群體,便保留兩種叫法,命名為聾人/聽障奧匹克運動會。

聾人運動的玩法大多與健聽者的玩法無異,唯一不同的,是教練需要更有耐性,及加上手語傳譯員與運動員溝通,比賽亦會用聲音以外的方式進行提示,例如游泳、跆拳道都會用燈號提示比賽開始或結束,團體運動如足球、籃球等則要靠教練和手語傳譯員用口語及手語與隊員進行雙語溝通。

聾人在進行團體運動如足球、籃球等時,需靠教練和手語傳譯員用口語及手語與隊員進行雙語溝通。(受訪者提供)
聾人在進行團體運動如足球、籃球等時,需靠教練和手語傳譯員用口語及手語與隊員進行雙語溝通。(受訪者提供)

聾奧凝聚各地聾人 助世界看見他們價值

聾體會成立於1983年,是香港唯一能派運動員參加國際比賽的聾人體育會,並提供多種運動訓練及舉辦新興運動的同樂日,如躲避盤、鉛網球、匹克球等。雖然資源有限,但他們積極舉辦各類活動,並為運動員提供支持。現時有7項受政府資助的常設代表隊及訓練班,包括足球、籃球、羽毛球、乒乓球、保齡球、跆拳道及游泳。出賽的運動員要經過選拔,總會會請專項教練回來為有志的運動員作評核,就連會長自己都要經選拔才能出賽,過程認真。AC表示,聾奧不僅是一個競賽平台,也是聾人社群建立聯繫和自我價值的重要機會。他希望透過這個舞台,讓世界看到聾人的能力與成就。

會否希望参與健聽人的奧運會?AC顯得興致索然,因為溝通障礙,令他難以享受與健聽人一起運動,但参與聾人運動會,聾人能互相溝通,参與運動競賽的同時,還能結交來自世界各地的朋友。奧林匹克精神提倡透過運動促進友誼、團結及公平競爭。對AC來說亦是同樣,聾奧聚集了來自世界各地的聾人,是以運動會友的難得機會。在國際舞台上競賽,亦能讓世界看見聾人如何在運動中找到自己的價值。他說:「除咗聽唔到之外,其實我哋同健聽運動員都係一樣,我哋係有能力做得到。」

記者:Iris Wong

*****

《獨媒》九月起一連三個月,將開展與聽障及手語相關的系列報導,並將到東京直擊本港運動員參與聾人/聽障奧林匹克運動會(Deaflympics),讓大家更深入了解聾人/聽障社群。系列開支約3萬,《獨媒》資源有限,盼約100位讀者支持。
https://buy.stripe.com/14A28s8HTe0IfqobpfcIE0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