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媒報導)今年中秋節翌日,新田一條非原居民村 — 米埔隴村格外熱鬧。米埔隴村的天德英雄古廟亮起燈火,香火鼎盛、喜慶樂聲不絕於耳。剛抵達的市民首先向天后娘娘上香,神色虔誠。

農曆8月16日追月日,亦是源自海陸豐信仰的三十六仙師寶誕。全港僅有米埔隴村每年舉行賀誕活動,吸引眾多善信前往英雄廟參拜神祀。當日,數名青少年在英雄古廟前表演舞獅及海陸豐羅山拳;其後盆菜宴吸引逾400多人參與。

P1050209

P1050149

P1050211

P1050270

今年或是天德英雄古廟最後一屆舉行仙師誕。古廟及米埔隴村鄰近米埔,均屬新田科技城發展計劃及及北環線新田站工程的發展範圍內,面臨收地清拆。今月,米埔隴村村民相繼收到政府文件通知,政府須收回土地,以進行科技城第一期發展計劃,並會為合資格人士提供上樓等補償政策。有村民表示不捨得搬走,但會配合政府收地。

廟宇負責人楊瑞金指,古廟屬傳統文化建築,望政府保留廟宇,延續村民信仰。古蹟辦回覆查詢指,部份廟宇較新、有部分未能達到評級門檻,古廟將需移除。

楊瑞金
楊瑞金

非原居民村 50年代落戶

米埔隴村位於元朗新田,主要聚集客家人和潮汕人。它是非原居民村:來自博羅的客家人首先於上世紀中落戶米埔隴村,租借原居民文氏的農地並在附近定居,以務農為生,其後設立蔬菜產銷合作社,合作社現已停運。50年代,一批海陸豐人從內地前來定居村落,米埔隴村一度有800多名村民居住。

有人聚居的地方,自有信仰和廟宇。1960年初左右,米埔隴村村民一同建立天后宮,供奉天后娘娘(媽祖)保佑漁民出海平安;其後又成立福德祠,供奉伯公;在另一位置建立英雄古廟,拜36位地方神祇。周樹佳指,米埔隴村英雄廟的創辦人是一名來自馬来西亞的華僑神功師傅,50年代的村民貧困,找師傅寫符治病,甚至和師傅上契,以求平安。

天后廟
天后廟

天后廟
天后廟

天后廟
天后廟

英雄廟
英雄廟

80年代,米埔隴村經歷收地作基建用途,期間多戶搬走,一度只剩下40戶。當時政府為了開闢元朗公路新田段,收回部份土地,村落亦被落成的公路分為上、下村,天德英雄古廟位於米埔隴下村位置,原本置於另一塊土地的英雄古廟獲政府資助,在天后宮毗鄰重建,形成天德英雄古廟三棟廟宇群。

近年,米埔隴村再被納入發展。基於港鐵北環綫及新田科技城工程,米埔隴村的居民要撤出。政府稱會根據寮屋補償政策,向村民提供安置方案。

楊瑞金指,米埔隴村目前住了約200多人。在米埔隴村口祥盛士多對出,幾位村民坐在木凳上乘涼、聊天。劉先生住了68年,很不捨得,「由出生已經住在這裏,好深感情。」他指,「可以選擇,不會想搬」,但會配合政府,至今仍未被告知搬遷安排,初步預計明年3月搬走。他料不能原區安置,相信可以搬進鄰近市區公屋上樓。

新田科技城發展計劃佔地約626公頃,除了87公頃的河套區,政府計劃建設創新科技園區及新田市中心,提供創科用地及公私營房屋單位。計劃分兩期發展,2024年年底開展第一期土地平整工程;政府收地將分五年完成。

根據立法會文件展示新田科技城分區計劃大綱核准圖,整條米埔隴村包括天德英雄古廟,將會成為「淨化污水設施」。新田區亦有數個村落,包括下灣村,或鄰近的百年古村部分地段等的住戶均可能因應科技城計劃要撤出。

古蹟辦:已實地考察 不會評級

楊瑞金希望三個廟宇可以全部保留,收集了約200封善信的簽名,亦正搜集更多資料,又於9月初聯絡古蹟辦申請保留建築。「這三個廟擺在一起,香港其他地方未必會有。」他說。

古物古蹟辦事處於回覆《獨媒》查詢指,已進行實地考察,就三幢建築物進行初步研究。由於古蹟辦於2013年決定暫時擱置對70年或以後落成的建築物進行評級工作,當中的福德祠及英雄古廟分別建於1970年末及1980年代,古諮會現時不會為福德祠及英雄古廟進行評級。

福德祠
福德祠

古蹟辦續指,天后宮約建於1960年代,但在1990年代中期廟宇曾進行大幅改動,影響其文物價值,故按既定的評審準則,該廟宇未能達到評級門檻,三棟廟宇將需被移除。回應指,環境影響評估報告要求相關部門在進行工程前,對受影響廟宇及建築物作全面記錄,以三維掃瞄、錄像、製圖及照片形式記錄。

楊瑞金對安排感到失望,希望政府可以撥地重建三間廟宇。「我們有信仰、寺廟在,第一是求平安,第二心靈得到開解……但是政府一意孤行要拆,比較可惜。」廟方早前接獲地政總署信件通知,英雄古廟範圍需要收回土地,但尚待收地時間表通知。

「一定會回來 」

三十六仙師是源自海陸豐地區的民間信仰神祇群體。香港史地掌故研究者周樹佳說,三十六仙師信仰罕見,全港公開祀奉「三十六仙師」為主神的廟宇有兩處,米埔隴是最具規模的,每年的賀誕僅此一處,其規模也大,有晚宴投聖物和武館賀誕,以鶴佬文化為主,;另一處是一個露天神龕,位於下葵涌。

鶴佬是香港原居民四大語言族群之一。周樹佳指,天德英雄古廟進行三十六仙師拜神,採用鶴佬風俗的舞麒麟和金獅,至今仍會表演白字戲等海陸豐傳統戲曲劇。

楊瑞金是海陸豐第二代人,在村出生,成長及人生都和村與古廟扣連一起。父母怕他養不大,便「契」了他給天后娘娘及仙師爺,盼望神靈庇佑他平安。長大後,他在村內擺酒,也幫女兒與天后娘娘上契,即使搬了仍然經常回來。及後古廟負責人尋找人打理廟宇的接班人,楊瑞金決心為廟宇服務,至今逾20年。

楊瑞金

楊瑞金希望守護古廟的傳統和信仰。他指即使村民善信搬走,如果廟宇得以保留,他們「一定會回來 」,因為「 這裡是他們的鄉下。在這裡每一個山、 每一寸地、每一寸歷史,我都可以告訴你。」

天后宮的建築富有地方特色:香港的天后宮一般是「金字頂」,然而米埔隴村的天后宮卻秉承海陸豐人建築傳統,是「土字頂」。天后宮廟頂脊飾有龍鳳與牡丹的泥塑嵌瓷,鮮艷奪目。廟外牆上有彩繪瓷畫,都是請海陸豐師傅手畫的民間故事,包括「桃園結義、「仙姬送子」等。楊瑞金說,顏料是燒進去的,因此保留其鮮艷質素,只需輕輕拭擦,便可保養。天后宮內牆上懸掛一幅「鳳凰富貴圖」,鳳凰栩栩如生。

英雄廟則在廟宇群中最入方。古廟裝潢較為簡約,廟内供奉十數位神祇,富有潮汕福建特色。周樹佳指,鶴佬廟新廟開光時,會請鶴佬喃嘸做法事,其儀式跟廣府喃嘸截然不同,特別是會在廟的五方安放符磚,這些遺蹟在英雄廟四隻角依然找到,保佑村民平安。

信眾希望可以保留廟宇,延續信仰及傳統特色,凝聚村民與同鄉。善信除了在初一、十五回天德英雄古廟外,亦會在天后誕、仙師誕、中元法會、盂蘭節等節日拜神。剛過的農曆七月盂蘭節,廟宇便舉行法事,超渡亡魂。

今年孟蘭節情況(楊瑞金提供)
今年孟蘭節情況(楊瑞金提供)

今年孟蘭節情況(楊瑞金提供)
今年孟蘭節情況(楊瑞金提供)

今年孟蘭節情況(楊瑞金提供)
今年孟蘭節情況(楊瑞金提供)

在天后廟對出的壁報板,楊瑞金貼上1961年的舊報紙,講述報紙宣傳了廟宇的先師寶誕,特別展示報章一同出版的陳舊照片,珍而重之。他明白香港需要發展,但在米埔隴村紮根的村民「大多建立了良好的鄉村情懷,而天德英雄古廟,更加代表了海陸豐人的盼望。」他在8月15日撰寫的信件指。

楊瑞金

「因為這是大家的信仰、情感及文化,見證着一段海陸豐人在香港打拼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