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书:《论语漫读》

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述而第七)。

这段话也很难理顺,怎么解释都有说不太通的地方。勉为其难吧!

先建立时间线。互乡这个地方有个年轻人来见孔子,然后孔子与他对谈了一番,弟子们也在场旁听。事后,弟子感到疑惑,才有师生间的这次对话。对话不是在孔子见童子之前。古人语焉不详,就只得靠猜。

其次,弟子们疑惑什么?以往的解释是弟子们疑惑孔子为何要见此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地方的人“难与言”,很难被说服,油盐不进,很难搞。可能是愚笨,也可能就是喜欢胡搅蛮缠抬杠。诸子百家,名家热衷于诡辩,或许这地方盛产名家。弟子们疑惑为什么孔子要白费功夫见此人?这个解释很不合理,孔子学问博大精深,又好为人师,不可能担心自己应付不了而拒见前来求教切磋的各路人士。弟子们也不会有此担心或疑惑。

我理解,弟子们是疑惑孔子怎么就把这童子说服了?孔子的弟子可能和互乡人打过交道,去传过道,但没有说服他们,几过回合下来,被诘问得无言以对,纷纷铩羽而归。说不定,这童子还是弟子们邀请而来,你敢不敢来跟我们老师过过招?或者是自己上门来踢场的。结果败在孔子手下,弟子们才有此疑惑。这样解释也符合这章的大意之一,孔子在教学、开导或说服他人上很有一套。

于是,孔子就低调地对学生说,“唯何甚!”,“我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呀!”孔子早就会用“凡尔赛”体。“我只是赞许他经我开导追问而得出的新的正确认识,而不附和他过往的成见和错误。就好比人洁身自新自进,赞许他洁身,不再保留过往的错误认识。然后,他自己就认识到了!”进,可理解为进步,进展;相对于进,过去的认识就是退。“不保其往也”,用洗掉身上的脏东西来比喻去除错误的认识,是对“其洁也”的进一步说明,不是孔子“不保其往也”。

孔子一般来者不拒,前面提到仪这个地方的一个小官也曾来拜见孔子。他和孔子相谈甚欢,告诉孔子弟子“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八佾第三)。但孔子偶尔也会拒绝他人求见,《论语》中记载过一例。

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阳货第十七)。

孺悲,人名,鲁国人。《礼记》上说,“鲁哀公使孺悲从孔子学士丧礼”,可见来头不小,后台很硬。此事当发生在孔子晚年,哀公当政之时。

可能孺悲仗着自己是鲁哀公派来的,对孔子不太尊重。孔子和他交往几次后,就对他有些意见。孺悲再来求教孔子时,孔子不想明说不见,就让弟子传话今天身体不舒服,不方便指教,托病推辞。但又想让孺悲知道自己是不想见他,以让他深刻反省,检点自己的行为。就在命者将近出门时,取来瑟大声边弹边歌,好让孺悲知道自己没有生病,精神好的得呢!弹瑟唱歌都没问题。等于说,在命者告诉孺悲孔子有病不便相见的同时,孺悲就听见孔子正在弹瑟唱歌。备不住瑟调和歌词也很有用意。我告诉孺悲你吧,我今天就是不想见你,你好好想想是为什么?

孔子这就小器了,有些耍小孩性子。看不惯,直截了当告诉孺悲要他改下就行了呗!至于这么矫情吗?这孺悲如果稍为有点“悟性”,就会明白孔子的用意。以后在孔子面前收敛自己的言行,恭恭敬敬,就能化解孔子的不满。

不过许多人都有这样的毛病吧!过去如此,现在也是如此!对某人有意见,又不明确说出来。而通过一些含蓄的方式表达出来。但如果某人在人情世故方面比较木讷或不怎么在意别人的感受,就懂不起。不管怎么说,这都脱不了虚伪两字。儒家的礼是导致虚伪的根本原因,孔子本人也免不了。

2021年3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