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後的世界》一名精神科醫師帶我們一探死亡這個神秘領域
前言
曾幾何時,我對死亡總有莫名恐懼。半夜醒來很多時都會想,今日我這個人依然存在。但不肯定在哪一天,我的生命就終結了。不知道那會是怎樣的呢?
對於每個人都要面對的這件事,不同宗教,或者無神論者有他們自己的信念。一神論的宗教會說相信他們的神,死後就會到天堂。否則就要下地獄。東方信仰相信由果報決定的輪迴。無神論者相信人死如燈滅。死了就什麼都沒有了。而我自己,很想透過閱讀找尋答案。於是買了幾本探討死亡的書來讀。正直三月砥四月初之際,清明節、復活節都集中在這個時間,所以想在這幾星期內,介紹幾本談及生死的書。一來應節,二來也讓更多人有機會探討一下自己無法逃避的領域。《死後的世界》就是其中一本此類書籍。
作者是誰?
這本書作者雷蒙..目迪兼具哲學和醫學雙博士學位。曾在大學教授哲學;也擔任過精神科醫生。1960年代開始研究瀕死經驗。1975年出版了這本書的第一版。瀕死經驗這個詞彙便進入公眾的視野。這本書出版後,目迪醫師遭到宗教界和醫學界很多人的強烈批評。但他依然不放棄對瀕死經驗的研究。並且透過各類大型活動、電視節目,向公眾講解這個現象。他更希望透過自己的研究,對於如何幫助面臨死亡的人,受喪親知疼的人,提供更多洞見。
根據作者自己的回顧,他其實並不是一開始就對瀕死經驗很有興趣,並且此致研究。他來自基督教家庭。父母是基督教長老會的信徒。但父母並沒有把信仰強加在他身上。他形容自己是有信仰的人,但並不屬於某個特定宗派。而是對各類靈性學說,宗教教條,都有研習的興趣。踏上研究瀕死經驗的路途,彷彿是命運以一連串事件把他一步步帶到這裡。
他起初接觸到瀕死經驗,是在美國維吉尼亞大學哲學院唸書的時候。當時一名臨床精神科教授,分享自己曾經有十來分鐘時間被判定為死亡期間的經歷。作者當時對此經驗分享感到十分震撼,但並沒有作出進一步探討。後來他在大學教授哲學時,聽見其中一名學生,講述他祖母在經歷心臟手術時的奇特經驗。作者發現那位女士的經歷,與之前聽過那位教授的經驗十分相似。此後,他開始收集有關瀕死經驗的資訊,並且要求他的哲學學生研讀有關死後世界的哲學著作。作者發現,每班三十個學生之中,總有至少一個向他訴說自己的瀕死經歷。1972年,作者入讀醫學院。其後發表了瀕死經驗的研究論文。這篇論文引起熱烈討論。每次的討論,都讓她聽到更多類似個案。更有醫生把自己臨床遇到的有瀕死經驗的個案轉介給他,供他研究。在她出版這本書時,手上已有150中個案了。由此可以看見命運怎樣一步步把作者帶到研究瀕死經驗這個領域。
這本書想解決什麼問題?
作者期望透過這本書,達到以下目的:
一,引起大眾對死亡的關注和探討。死亡是每個人都必須面對的事情。但主流社會對它十分禁忌。一般人都懼怕討論。甚至還有談及死亡就是邀請死神的迷信。作者卻認為,倘若對死亡有足夠的討論和重視,不但能幫助一般人對它有更多了解,對醫學、心理學、宗教神職等領域的專業來說,也能產生改善服務的積極作用。
二,為曾有瀕死經歷的人,提供一個能放膽訴說的環境。由於死亡在主流社會是禁忌話題,很多有過瀕死經歷的人因害怕被恥笑和批評,都不敢訴說。也由於訴說瀕死經驗的人鳳毛麟角,所以擁有這種經歷的人會以為自己的經歷是特例,因而感到孤單。作者希望營造對這些人友善的環境,釋放他們的心理壓力。
三,向公眾展示有死後世界、死後生命的可能性。讓臨終者和喪親者看見希望。死亡不一定是湮滅。我們在肉身死亡之後,仍可能以其他方式繼續存在。
死後世界的特點
閱讀這本書,我找到以下幾個死後世界的特點:
一,步向死亡的人,並不是我們想像中的懼怕。反之,他們的內心都非常平靜。讀這本書之前,我還以為從隧道走向光明的瀕死者才會感到平靜。原來有另外一些瀕死者,看見周圍一片漆黑,自己的身體不斷下墜,但他們也並不恐懼,也是同樣平靜。這點令我有些意外。
二,部份瀕死者在一開始時,並不知道自己已經死亡。因為他們明明意識很清醒,而且自己好像還有一個行動自如的身體。直至看見自己的肉身躺在床上,正在被醫護人員急救,才明白自己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
三,離開肉體的靈魂,會擁有一個完美的身體。盲人會看見;瘸腿的會變成能走路。即使意外重傷,身體變得血肉模糊,離體的靈魂依然感覺到自己的身體非常完美。此外,離開肉體的靈魂會變得不受物質限制。能穿牆過壁,瞬間移動。只是無法和依然在生的人接觸和溝通。在生者會不受靈魂阻擋直行直過,也聽不見靈魂呼喚他們。
四,瀕死者會與已過世的親友相遇。他們會來幫助和指引瀕死者。因此,沒有人會孤單地死去。
五,瀕死者會與光之存有相遇。這個光之存有,不同宗教的人會對祂有不同稱呼。有人清祂上帝;有人清祂天使。不論何種稱呼,共通點是死者從光之存有那兒,感受到的是無條件的愛和接納。光之存有不會責備死者在生前做得如何不好。只是死者在光之存有面前回顧自己的一生時,自己會感到慚愧。
結語:以謙卑開放的心態探索死亡這個領域
目迪醫師在上世紀七十年代首次出版這本書時,不論宗教界還是醫學界都強烈地批評他。宗教界認為他是在販賣廉價安慰。因為瀕死經驗中的那種平靜愉悅是跨宗教跨文化的。另方面,醫學界也認為目迪醫師研究的領域不符合科學。即便如此,這本書為讀者打開了一個新的世界,打開了人的精神和靈性層面。作者並非要每個人都相信有死後的世界,只是希望更多人能看見這方面的可能性。
我讀的是2012年的版本。有幸知道目迪醫師的延伸研究。包括移情性死亡經歷,即陪伴臨終者的親友,能與死者一起經歷部份瀕死體驗。另一個研究,就是透過了解古代文明中的通靈儀式,創建安全科學的方法,幫助喪親者與逝世親友溝通。上述兩項延伸研究,對於臨終關懷、喪親治療方面,都作出莫大貢獻。
現時對於瀕死經歷這個領域,已有越來越多的研究。我們在網上都能搜尋到海量資訊。但膜迪醫師身處的時代,這個領域是人人避而不談的禁忌話題。宗教界不願碰,因為可能動搖到他們的既有地位;醫學界不願碰,因為這超出了他們的專業知識範圍。但人人禁忌不碰,改變就不會發生。目迪醫師以謙卑求知的態度,先改變自己,然後世界也因他的孜孜不倦而產生改變。我們對於不同的課題,尤其主流社會禁忌的那些課題,能秉持謙卑和開放的心態對待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