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這本書的書名雖然有「溝通」二字,但它的主旨是書寫。從事業餘寫作超過十年的我,為什麼想要買一本教導寫作的書來讀呢?那就要說回我當初為什麼要寫作了。

開始寫作的原因其實有點悲涼。心裡有很多話想說,但我發現絕大多數人的注意力都十分短暫--不會超過半分鐘。這種情況即使是最親近的人也相差無幾。即是說,即便心裡有很多話想說,但幾乎沒人能聽超過三句。久而久之,想說的話也自動自覺地藏在肚子裡不想說出來了。後來我想,不如把想對世界說的話寫成文章。好處是文章寫成之後就能一直放著,誰有時間就來閱讀。那麼我想說的話便有人會知有人會懂了。再後來我發現,原來很多人對閱讀文章的注意力也不比聽人說話好得了多少。於是就開始學習寫出令人覺得易讀易懂的文章。

作者是誰以及這本書想解決什麼問題?

這本書有兩位作者。包括太特.羅傑斯和潔西卡.蕾斯基。前者是哈佛大學公共政策科系的教授。後者是哈佛大學甘迺迪學院人類研究室主任。兩位作者都致力於改善政府與人民之間的溝通。

作者整合了自己多年的寫作經驗,教導讀者寫出大忙人都願意閱讀,且會按照要求採取行動的文案。這本書分三部份:

第一部份:吸引讀者。這部份教導寫作人了解自己的讀者;規劃寫作時要像忙碌讀者那樣思考;以及明確自己的目標。

第二部份:高效訊息溝通的六大原則。包括:一,少即是多;二,易讀至上;三,輕鬆導航設計;四,善用樣式,但過猶不及;五,告訴讀者為什麼該在意;以及六,讓讀者容易回應。

第三部份:實踐原則。這部份介紹了工具以及處理常見問題。同時也點名措辭的重要。

我的得着

閱讀這本書令我有以下五點得着想與大家分享。

一,書中提出「時間稅」的概念,提醒作者要設身處地為讀者設想。寫作者很多時會有一種傲慢心態。尤其現時很多網路文章都是讓人免費閱讀。寫作者很容易有一種「我都寫文讓人免費閱讀了,還想我怎樣?」的施恩心態。可是作者提醒我們,若我們寫的文章或傳遞的訊息不好閱讀,就是向讀者抽時間稅。說得直白一點,就是浪費讀者的時間。記得我自己也曾經讀過一些網上文章,沒有讀完就棄讀了。原因是這些文章不是拉東扯西沒有焦點,就是不必要的兜轉重複。結果弄得文章不必要地冗長。老實說讀這些文章時,我真的有一種被浪費時間以致火大的感覺。因此,這本書提起「時間稅」,我特別感到共鳴。

二,「少即是多」的原則,照顧繁忙的讀者。現代人生活繁忙,注意力容易耗損。除非有關訊息令他們覺得重要且易於閱讀,否則他們索性棄讀或略讀、掃讀。若果我們要寫工作電郵或通告,需要讀者配合採取行動,他們沒有認真閱讀的話,行動也會被拖延。少即是多就是要寫作者做到言簡意賅。盡量以最少文字,最短篇幅傳遞必要訊息。讀了這本書之後,我變得更着意檢視自己的文章,以確保一句話能表達的意思,決不用兩句話來表達。

三,清楚導航很重要。若真的需要寫長文,就要清楚導航讀者。關鍵資訊要一目瞭然。在文章開始時就需要清楚交待內容以及先後順序。不同概念要分段闡述。相關的內容需要一個段落跟一個段落放在一起。此外,使用副標題幫助讀者快速選擇想閱讀的部份,也是對讀者友善的做法。哈哈!所以我近年的文章都有副標題了。

四,不同樣式和醒目提示能吸引讀者注意力。但也要注意過猶不及。文字處理方式五花百門。粗體、斜體,不同色彩或醒目提示確實很好用。但用得太多,令文章花花綠綠,反而令讀者眼花撩亂。此外,不同人對醒目提示也可能有不同解讀。例如寫作者想用粗體提醒讀者注意某個段落,但有些讀者可能覺得寫作者用粗體是傲慢無禮。因此,作者建議若要使用不同字體樣式或醒目提示,最好在文章開始時說明使用目的。

五,寫作有其侷限。作者指出寫作並非傳遞所有訊息的最佳途徑。有些情況,例如安排家庭聚會,面對面或電話溝通,或者使用簡訊可能更有效率。因此作為寫作者,需要選擇什麼東西最適合透過寫作來溝通。若要以寫作溝通的話,怎樣才可令讀者在短時間內讀懂,明瞭自己需要做的事情,並且盡快採取行動。

結語:這是公文寫作的自學書但部落格寫作也能用來參考

兩位作者的寫作場景,主要是政府與人民之間的溝通。例如與選舉有關的事宜。書中提供了很多範例。包括專案的分工表如何寫;通告又如何寫。因此非常適合想精進公文寫作的上班族。但是我認為一些寫作原則,例如少即是多,做好導航等,即使是部落格寫作也非常適用。無論線上線下,創作者還是上班族,寫作都成為必備的技能。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幫助到有需要精進寫作技巧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