罷韓政黨挺罷樑 台灣基進前進基隆聯合掃街
曾經在 2020 年成功罷免高雄市長韓國瑜的台灣基進,在今(8)日由黨主席王興煥及秘書長吳欣岱帶隊前進基隆,與基隆罷免謝國樑團隊「山海公民拆樑行動」及基隆在地志工一起聯合掃街。台灣基進要向基隆市民宣傳罷免謝國樑的重要性,呼籲無法忍受失格市長的市民一同在 10 月 13 日站出來投下罷免票。
The post 罷韓政黨挺罷樑 台灣基進前進基隆聯合掃街 first appeared on pourquoi 報呱.
曾經在 2020 年成功罷免高雄市長韓國瑜的台灣基進,在今(8)日由黨主席王興煥及秘書長吳欣岱帶隊前進基隆,與基隆罷免謝國樑團隊「山海公民拆樑行動」及基隆在地志工一起聯合掃街。台灣基進要向基隆市民宣傳罷免謝國樑的重要性,呼籲無法忍受失格市長的市民一同在 10 月 13 日站出來投下罷免票。
一同出席的前基隆市代理市長,同時也是台灣獨立建國聯盟主席陳重光表示,一開始聽聞有年輕人要出來罷免謝國樑的時候,因為怕被操作成政黨對立所以起初我不敢參與。然而事實上,我一直都是無黨無派,台獨聯盟,也沒有在中華民國政府下登記過。陳重光強調,我今天就是以一個真正的基隆老市民身份來到這邊,參與罷免謝國樑的行動。我觀察到的五十歲以上的族群、也是基隆市民最大的一個族群,他們大部分都支持這次的罷免行動 —— 原因就是謝國樑根本沒有照顧到基隆市民,反而一直壯大他家的財團,且嘉惠與財團相關的人士,這些都是基隆市不需要的。基隆需要的是一位真正能照顧在地市民、讓年輕人能夠留下來生根、成長的市長。陳重光最後提到,很高興看到有罷韓成功經驗的台灣基進一同加入,也期許基隆罷樑的年輕朋友能一起努力到 10 月 13 日成功拆樑。
山海拆樑行動發言人李晏蓉表示,拆樑行動想要傳遞的,是一種全台灣人對於民主社會的重視。因為謝國樑在這段時間不斷的在違反民主法治,從一開始的強盜案到後續的利用銀行、學校體系,去做他的政治地位動員等等,都是民主法治社會不應該出現的作為。
李晏蓉強調,他們不斷地希望可以告訴基隆市民,也告訴全台灣人,這位市長所帶來的傷害。謝國樑的行徑除了傷害到基隆市民之外,未來更可能會讓其他縣市首長效仿,認為自己想做什麼就做什麼,不會受到人民監督。這其實這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情,所以今天要再次感謝台灣基進從各個縣市集結而來的朋友,來到基隆支持這次的罷免行動。
台灣基進黨主席王興煥強調,錯誤的城市治理是市民的災難。基隆市民既然能授權給謝國樑擔任市長,自然有權收回對謝國樑的任命,這是公民基本權利的行使,也是謝國樑對民主機制應有的敬畏。王興煥表示,基隆是個可以留住年輕市民安身立命的城市,是個可以讓幼少安居、長者安養的宜居家鄉,而不是大量人口外移留下滿目瘡痍。錯誤的城市治理是市民的災難,換掉瀆職的市長,是我們對城市應有的認同、溫柔與疼惜。
王興煥提到,謝國樑上任不到兩年已經弊案纏身,有涉嫌貪污的垃圾飛灰標案、涉嫌圖利的恐龍園區案與電動車補助案,還有涉嫌強盜的東岸商場案。更不用說以權謀私造成的財政敗壞,以及荒廢市政造成的天災人禍。王興煥抨擊謝國樑對不起市民的託付,他表示,當人民公僕瀆職後,罷免就成了公民義務。曾經領銜罷免高雄市長韓國瑜的台灣基進,深知一個瀆職的市長對城市的傷害,我們都是基隆人、罷免謝國樑就是我們共同的任務。
台灣基進秘書長吳欣岱表示,上個週六台灣基進就預計要掃街,但因為山坨兒颱風帶給基隆的災情非常嚴重,所以他們把時間往後延,希望讓大家能先好好的救災。台灣基進也在私下關心基隆救災的基層兄弟姊妹。然而,在關心的同時,我們卻在新聞中看到非常多與國民黨友好的政論節目名嘴,鼓吹說有人要用這個颱風的名義來做政治操作,來造謠攻擊謝國樑。
吳欣岱痛批謝國樑禮拜三北北基桃無風無雨放颱風假,這才是政治操作;禮拜五基隆的災情慘重,真正應該要救災、應該要讓大家好好整理恢復家園的時候,謝國樑反而不讓大家放假。謝國樑市長,因為害怕被罷免,所以先拉著其他縣市放颱風假。放假並沒有不對,但是這麼需要整理家園的時候,為什麼他卻不敢繼續放假了?
吳欣岱認為,謝國樑在目前有權力、職務與責任的最後一刻之前,都應該要完成他基隆市長該做的事。謝國樑有時間跟每一個國民黨的縣市首長合照,說要投下罷免的不同意票,並且在每一個路邊放滿那麼多的招牌、中華民國國旗,他為什麼不多做一點建設基隆的事情?他相信基隆市民一定比他更心有戚戚,因此我們在此呼籲全台灣的基隆人禮拜天記得回基隆投票、一起來罷免謝國樑。
在聯合掃街前的記者會上,與會來賓呼籲在清掃因山陀兒颱風帶來的水患災害的同時,也要一同將危害基隆市政的害蟲謝國樑掃掉!今天記者會進行的時候,現場有零星民眾路過大聲嗆聲辱罵,所幸現場有警察在現場維持秩序,因此並未有爭執情事發生。罷免投票將於本週日(13 日)登場,雙方陣營將把握本週時間努力摧票,將罷免謝國樑議題炒熱。
The post 罷韓政黨挺罷樑 台灣基進前進基隆聯合掃街 first appeared on pourquoi 報呱.